也许真的有心有灵犀,或许真的有游魂见故人。黎明拖着疲乏乏的身腿,回到空落落的住所,长假还未过三成,如何过完剩下的二十几天?极度疲惫的身心,软绵无力的腿脚,没有兴致打开沉重的黄山归包,任凭纪念品们在包中打盹,再也不想搭理它们了。无精打采的她,一反常态,和衣倒在床上,却没有因疲而有睡意。两眼直勾勾地瞪着,用18号细铁丝拉格子,铺上旧报纸的天花棚。那些能够看清楚的大字标题及其内容,在脑海中已经烂熟。只有随机变化的秋风,掠过瓦缝掀动的纸棚波澜,和那无序的“哗哗”声,才能暂时中断她漫漫无边的思绪。 突然她被唾液呛咳醒来,一看表已是凌晨两点半。心里想着,从来没有这样睡着过呀,是他的睡型染给我了吗?咦,好像刚才是做梦见到他了。仔细想想,什么梦来着: 凶巴巴的洪母双手交替地推搡着洪清,快步向黎明奔来,但又总是到不了跟前。 她不停地催着“快点快点,我不认得路,你给我领快点。”一言不发的他只能被她推着走,直到黎明大声喊:“妈,清,是你们吗?你们怎么来啦?”这时洪母一把推开他,他就不见了。 黎明伸手上前拉扶她,可怎么也触不到她,正犯嘀咕,洪母说话了:“明明,我赶先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看到你妈妈掉的那只鞋了,过两天我就带清儿去帮她捡回来。你妈就再也不用跛脚走路了,脚也不会再痛了。” 黎明好奇地问:“为什么你不直接捡了交给她呢?” “这个,你就不懂了吧。我现在还不能见你妈,再说我只能看见,但是拿不到,也拿不动啊。”洪母一直向她摇头。 “妈,你怎么了?不至于连只鞋子都拿不动吧。”黎明再次一撩手,还是没能扶到她。 “你别喊我妈了,我没让你们俩在一起,不要怪我,这是天意,二十五年后,你再喊我妈吧。时候不早了,走喽。”转眼不见了,黎明稀里糊涂地呛醒了。 能人永远不得闲,仅仅进出了两次食堂,黎明的提前回院就被众人盯上了,还不等她睡足松疲觉,就被抓进了手术室,去抢救病孩,长假就这样自动吊销了。 老人头七了,这天也是最忙的,是她上山下殡、落土为安的白喜吉日。 恰好地支一节的十二年前,吕平被安葬在洪家的自留山上,按照她的遗愿,墓门朝向正北她生前的住房。经过帮工朋友亲戚师傅们,几天的辛劳准备,老墓被全部掀开,洪清果然在墓碑后左侧的棺木外,幕墙内捡到了她近圆锥形的左拇趾骨。当年洪清特选的上等棺木,和特别加刷两道桐油的效果显现了,除了拾骸时撬损了两三条盖木外,基本完好,抬出墓旁修缮如新。洪清取出她枕边的大玻璃血瓶,抱回家中珍藏,他用酒水冲洗了多次,冲洗液尽数倒回棺中。 墓坑扩大成几近两米五的正方形,深度一尺二,坚实的坑底平铺一层二五红砖,东西向、等距离、水平的三道实叠的棺底通风搁墙,和两道棺间隔墙基,都已经砌筑停当,只等吉时到来。两米五大跨度的墓拱砖无处可供,也已经由聪明的洪清设法解决了。 天已大白,磅礴朝阳欲出之时,医院后门早就已经热闹非凡,人手一香的送殡人群,塞满了街面。 卯中吉时,鞭炮声响起。双杠八抬的洪母灵柩,大头雕刻青松形象的“寿”字,小头为仙鹤昂首的“福”字,蒙盖着厚厚的棉被,缓缓抬出,后面跟出洪父的四抬模拟空柩。出街后,两柩换位,夫前妇后。 开路先锋是一独面大鼓,上有一钹。司鼓者敲打出“咚——咚——呛————”的特别节奏的悲声,鼓后紧跟两名洒钱手,随着钹声呛出,分别向两旁高抛“买路钱”,灵柩双双其后。柩后是全身白素嚎啕送别的子孙女媳,再后是四名鞭炮手,不时地向空中放出双响炮。炮后缓缓前行着双列的送殡队伍,花圈组压阵断后。 送殡选择不重复、不交叉的闹街热巷,缓缓出城,至曲江桥南,除了至亲好友帮工之外,一般人等解散。 经过事前联系,一行进厂大门从菱山背后,抄近道,上坟山。 洪母的灵柩首先被安放中位,泥工师傅们快速加高柩间隔墙。两旁空柩安放到位,墓碑各自插入碑槽,墓面及其它三面实叠幕墙,后高前低,同时完成。逝者的首在墓后,脚指墓门,以方便其“坐起来即可观景受恭”。 洪清亲自设计参与制作的,拱形竹篷架,横跨三老之柩,新型建材425#水泥,代替以往的红泥浆调石灰,更加坚固快疾地直砖转拱封顶,美观庄重的水泥大墓替代了昔日的荒草泥冢,大功告成了。 午饭后是“引魂入冢”仪式,俗称“撩墓”,至亲们分成两拨,分别从医院和住房,各自持香,口中念念有词“妈,带你入新居喽”,路口拐弯,桥头巷尾,插上三支清香,焚烧一摞黄竹纸,按照上午送殡线路行进,在厂大门前汇合。 家中住房内,打扫干净,边边角角洒上香粉红砂末,边洒边念词,算是“引魂出屋”,十余人众,上了坟山,左三圈右三圈地,环行于坟周小路,口词不断,完毕后各人插余香在坟的四周,不从原路,改翻菱山回家,以避其“悄悄跟回,不愿入冢”。 几位男帮工,挑上几粪桶担清水,撩墓结束,盖上厚厚的草帘子,泼水保养水泥。 晚餐是送老人上山的悼白喜宴,凡是赠送丧礼的人家,都有一两人出席。席上菜肴与红宴没有大异,只寸半见方的白煮肉,每人一块,却是特别的,美其名曰“老人肉”。老式的发酵馒头,每人一只,而非一对。此两项有别与红宴。宴后,各人领取一袋盐水焖煮的“老寿豆”,和三五七饼实心的,少糯多籼的“老寿粿”。离开喜家之时,向跪送来宾的洪清道别:“恭喜尽孝啦!” 三七,是老人谢世第二十一天,最庄重的第一次祭奠,提上了桌面。 清晨洪清去食品公司购买回来,前些天就托熟人订下的猪头。从菜市场买一条大青棍鱼,五六种豆制品,自家未熟的时新蔬菜,老人爱喝的绍兴黄酒,打上半斤平日舍不得购用的,一毛八一斤的特级酱油,更没忘记带上五分钱镇江老陈醋。 回到家中吃了早饭,一家三口在后院山边泉沟里,洗捡整理起来。 洪清一边宰杀老母鸡,一边逗着儿子:“奶奶今天要回家看咱们了,你要乖乖的,要不然奶奶不喜欢你喽。” “我现在和妈妈一起给奶奶洗菜,等下再帮爸爸烧火给奶奶做菜,烧好了我给奶奶端菜,斟酒,还要陪奶奶说话,这样算不算乖呢?” “乖,乖,奶奶没有白疼你。”姜娜看一眼丈夫,再看一眼儿子,说。 “这么聪明,等下就让你先吃了老酒炖猪脑。”洪清把带血的菜刀在鸡毛身子上反正一匕,说。 “拜祭不要猪脑么?”姜娜问夫。 “是啊,只用头尾硬货,脑浆无形,不用。” “噢,还有这等讲究?” “是啊,可鸡就不同了,不但要保留全部的内脏,而且连血都要凝煮成块,盖在全鸡背上供奉,拜谢年神的全鸡还要带上三羽尾毛呢。” “那为什么鱼要用鲜生的,并且是用青草鱼?” “青鱼吃草,前后圆直,所以别名青棍。象征始终如一,清洁祥和,就如电影《祝福》中,用的也是青鱼,鲜生也许是保持形状与新鲜吧。” 午饭后不久,煮成半生不熟的猪头和全鸡,冒着热气的摆上了厅堂中的八仙桌,大大的猪头盘踞正中,鲜鱼在西,全鸡在东。旁边满是米粉印制蒸熟的“寿桃粿”,寿面豆腐等物。香案上燃着一对大素烛,自晨开始,香烛不熄。席上首摆放三只酒盅,三双竹筷。 大烛燃尽两小时,撤席烹饪成满桌的美味佳肴,席上不见人,只是招待特殊的先人。三个活口只能在灶台边,随便吃点寿粿之类的,打发口腹。 时不时的,姜娜会在席旁烧上一阵锡箔纸钱,“亲妈,亲妈”的哭上一会。 席上座摆着酒杯碗筷,杯里满着酒,碗里盛着饭。这是专门为黄泉路上的回头主人,精心准备的。席旁座上,放着一只满酒的杯子,一只小碗,碗中是一枚滑溜溜的水煮蛋,沾上一两滴酱油,传说这是特意给阴差备的,旁边只有一支筷,就是要让他吃不了,只看着蛋好玩,分散注意力,不影响主人用膳。 这样的酒菜,一直要摆到第二天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