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永柱 于 2017-5-2 08:40 编辑
那黄虎,那银幕(旧作) 朋友,你见过狗咬银幕的场面吗?那是前年夏收后我到九股梁子时见到的。 九股梁子这个偏僻的土家山寨,金秋之夜倒是十分的迷人。你看那月光映照着混交的松杉林子,远山成了黛墨色,对面梁子上那条挂瀑,就像一条雪白的垂帘,此时竟然不飘不动;近旁山沟里的岔溪,又恰似几条柔软的银带,缠着我们的木楼。这样的夜晚,我们总爱在院坝里燃起一大堆篝火,老人品茶闲谈,小伙子吹叶逗趣,崽崽娃则喜欢在火堆里炮洋芋果,吃得一嘴黑一脸笑。待皓月当空,年长的田三阿公把手锣一敲,男女山民便围着火堆跳起古老的“巴人舞”(1)。直到篝火熄尽,才罢兴归去。 ——可这天,田三阿公下午就宣布了:今晚不跳舞,说是县上的的电影宣传队要来慰劳这远山寨子。 但是这晚上从一开始放映到两场电影结束,真是看得糟透了。从没出过寨门的那一堆老婆婆,边看边唠叨:“真是的,政府手头尽出些好东西,一床白布单子往墙上一挂,各色各样的人都上去了”“是从后头那个孔射出来的”,这样的话说一句都要惹得大家笑好大一阵。然而更叫人扫兴的是田三阿公家那条撵山狗——“黄虎”,看到那么多的“陌生人”,一个劲朝着银幕狂吠。真是一犬吠形 百犬吠声,“黄虎”一咬,什么“黑虎”、“白虎”、“花虎”统统被调动起来,那狂吠声一阵高过一阵,咬累了,歇不到片刻又咬,怎么也招呼不住,就连“黄虎”旁边的田三阿公和孙子铁牛都无可奈何。两个放映师傅,更是哭笑不得。 这就是我们的九股梁子第一次放电影的情景。从那以后,我一直没忘记这狗子咬银幕的场面。 今年春上,我到九股梁子过社(2)。田三阿公说,好久没来了,过门为客,晚上我们还是来场电影款待款待吧。说着还点了好几部片名。“我看还是‘牛百岁’好,合我们的味。” “看电影?未必今晚上又要来电影队?” 田三阿公笑了,说:“现在可不同罗,我们自个有那玩意罗!” 我有点惊奇了。这一年多没来了,真成了“山外客”!田三阿公告诉我,去年夏天忙完收成,他家铁牛和几个伙伴邀约着带了盘缠进城住在旅社里,连看了好几场电影。回来还说不过瘾呢!哪想没过两天公社何书记上寨子来,找着铁牛就是一顿“训”:“你呀,光顾着你们年青娃看得安逸!那些上了年纪的,那些拖娃带崽的又哪么办?”铁牛楞住了。他平时就怕这个“大胡子书记”,开口闭口总说要打小伙子的屁股呢!“还呆着!快去收拾收拾,明天到公社来学放电影!”原来县里专门给九股梁子拨了台机子,说是国家免费供给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 田三阿公越说越高兴,“现在呀,要讲看电影,恐怕只数我们九股梁子方便些。”我问田三阿公:“那你家‘黄虎’还咬银幕不?” “哈、哈、哈、、、、、、”田三阿公用一串笑声回答了我。笑得是那么响亮,那么开心。 这晚上看电影,我挨着铁牛坐在放映机旁。场子里,秩序果然很好,就连那几个老婆婆都看得蛮带劲。也许那几个喜剧镜头效果太强烈了吧,还是不时引得全场哄笑。而蹲在田三阿公身边的“黄虎”,却不声不响,笑声大了,牠还站起来瞪大眼睛望着你,似乎在表示强烈的不满呢!
注(1)“巴人舞”:即“下里巴人”的歌舞,起源于西周时期鄂西清江流域一带。在当地传袭至今。 (2)过社:鄂西土家族乡俗节,以“吃社饭”为主要内容。即用糯米伴着野生香蒿、野葱、大蒜苗和腊肉丁、豆干丁蒸着吃。过社时,乡亲往来,互享社饭,祝愿农事大吉。 (原载1984,9《民族团结》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