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棋中王 于 2015-12-12 15:18 编辑
“班门弄斧”出自芈月?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国人大多都耳熟能详。意指在鲁班门前舞动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含讽刺意,也作自谦词。现代人无论在口语或书面语言中,使用这一成语的频次很高。古人究竟从何时开始使用“班门弄斧”成语的,笔者之前也尚不知。 昨日收看东方卫视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第23集,其中一个桥段,媵侍芈月前往樊少使处,送亲手缝制的小孩衣裳,樊少使盛赞芈月的绣工活计做得好,芈月很是自谦地表示,自己的女红绣技,在樊少使面前是“班门弄斧”了。这让我大长了见识。原来古人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这个成语,并且出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宣太后芈八子之口。不过,我还是有点将信将疑。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难道当时这么短的时间,就总结出这样经典的成语?于是,我查阅资料要一探究竟。 据考证,“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文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郢,是另一位古代操斧能手)而真正流传后世的“班门弄斧”,则是出自明代诗人梅之焕的诗句:“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意讽刺那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诗句,十分可笑。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由此可见,“班门弄斧”的成语,充其量不过最早始于唐代,真正形成则在明代。一部《芈月传》,把“班门弄斧”的成语,提早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不能不说编导的想象力很任性。不经意中,让这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来了一个大穿越。尽管文学作品,并非是历史教科书,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允许对史实有所演绎,但绝不代表可以随意跨越时空杜撰。假若在一部历史剧中,出现“生日蜡烛蛋糕”的镜头,除了荒诞剧外,一定会让人贻笑大方。当然,这种明睁眼漏的低级错误也不会发生。瑕疵,往往就出在人们不易发觉的“画虎画皮难画骨”上。 (原创于2015年1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