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匆匆游三孔 中午到达曲阜,古香古色的城墙和楼阁屹立挺拔,孔府和孔庙的周围全是店铺和酒楼,满眼飘来的是“孔府家酒”和“孔府家菜”旗帜,特色在酒店的幌子上看不出来,孔府的酒香和菜味却钻进了鼻子。为了在5个小时内游完三孔,赶紧吃饭,抓紧时间填饱肚子。 我们进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饭馆,还算干净亮堂。看见这么多客人来就餐,老板娘脸上现出笑容。大家一落座,她递过来菜谱,边擦拭桌椅,边介绍菜品。她推荐孔府特色菜:孔府卤肉,孔府豆腐,孔府丸子汤,外加山东煎饼卷大葱……十三人的团体,每人只要花销30元,她就能赚一笔。我们只点了几盘水饺和几个凉菜,老板娘脸色刷地就掉下来了,马上晴转阴,如同窗外铅色的天空那样阴沉。 这种窘况在其他的旅游景点屡见不鲜,但在孔子的故里,着实让人失望,因为这里是传承孔子“仁爱”思想的地方。饭后结账,人均十元,老板扫兴,大家高兴,基本吃饱,又争取了时间,开始游览三孔时已经下午2点多。 天色越发阴沉,我们心情舒畅。遇上孔子的后人做导游也是缘分,经过谈价,50元成交,只讲解孔府。孔姓女士,自称是孔子第七十九代的孙,能为这么多来自天津的阿姨叔叔们讲解,她很高兴。 我与曲阜一别近30年了,还是在南开职工大学读书时,教学实践课程安排到曲阜采风。那时游览过孔庙、孔府、孔林,因为几乎读过儒家书籍,对孔子没有多少了解,蜻蜓点水似的走了一遭。因此“三孔”,也仅停留在“走过”而已,至于“三孔”里面的具体内容,没留下什么印象,脑子里空空如也。 这次清楚地看到了孔庙里都是碑,上面有精美的书法碑文。最里面是文革中被砍倒的那块最大的碑,中间用水泥给接上了,那缝隙还在,碑文却看不清楚。周围亭台楼阁,古木奇松,年代久远,而文革一锤,也砸进了历史的沧桑。 孔庙的旁边就是孔府,孔府地域大,庭院多,很有看头,孔子世代家人在这里都有记载。孔家的传人和弟子在这里都有介绍,出了不少名人。这里有孔子的故居和厅堂居室,也有那个去台湾的多少代的嫡孙结婚住的新房,人走屋空,留下的是参观者的议论和形象。清朝的格格嫁给了孔子的后代,那照片上的格格威严不失美丽。皇帝题词:“六代含饴”,希望孔子的后代生活美满、其乐融融,六代甜甜蜜蜜。孔府售卖的纪念品就有一样糖叫“六代含饴”。 尽管连日游览蒙山很辛苦,十分劳累,大家看完孔庙孔府还要去参观孔林,路程不近,坐电瓶车下来后,再要走一公里。迈着灌了铅的步子,十多人拉拉洒洒,拖开了长长队伍。 孔林很大,3000多亩的面积,古木参天,那儿的树都有一抱多粗,用胳膊都抱不过来。树皮斑驳,树干的木纹一条条的呈现在外面。雨中的松树挺拔,青翠,散发着香味,与别处不同。孔林就是孔家坟墓,埋葬着几十代孔子的家族人群,嫡子儿孙,好像是孔子的七八十代子孙都有记载。坟茔一座接一座,墓碑一块接着一块,碑上的书法,楷书、草书,隶书、篆书的各种字体都有,展现了中国的墓碑文化。这里也埋葬有孔子的弟子们,在碑上和墓地上都有介绍。 进孔林的大门,已经4点半多。这时的雨淅淅沥沥地下成了规模。这么大的林园需要一天时间才能仔细参观,晚上6点20分的动车,我们要赶到几十里外的曲阜东站,公交车很少,间隔时间很长,时间很紧张。耽搁了时间,赶不上火车,会产生一系列麻烦事情。可既然已经来到孔林,时间再紧,至少也要拜谒一下孔子,于是大家一致同意,看看孔子及其子孙孔鲤孔彶陵墓。湿漉漉的石板路,滑滑的,十分难走。人们淋着细雨,或打着雨伞;或用手盖着头部。秋雨黏黏糊糊不停地下,;路上甬道上的雨水在路面闪出一点光亮,我们亦步亦趋地完成了拜谒孔老夫子计划。此时天色渐晚,因为是阴雨天,黑得更浓重。 30年前到孔林没细游,此刻我也想随大家再次看看。可是,为了抢时间赶路,我必须问讯赶回曲阜东火车站的路径,想好赶火车方案,计算好时间。为了5点40分之前赶到火车站,我们在孔林停留不能超过20分钟,然后我们必须在5点钟离开孔林,坐电瓶车回到孔林下车站。从那里到汽车站约一公里,步行是来不及了,必须坐出租车,赶往汽车站。在汽车站必须5点20分之前上汽车,否则就要坐出租,哪怕要多花些钱。我们遇上好人了,感谢电瓶车女司机把我们直接送到K01汽车站,等车约10分钟,公交车来了。下雨天,路上行人和车辆都不多,公交车行驶的速度快,每站不是必须停车,所以半小时路程,走了20分钟。当我们在公交车站下车时,大钟的时针显示5点45分。经过取寄存行李,安检等程序后,6点钟我们坐在了候车大厅里。这时大家悬着的心落地了。 争分夺秒游三孔,与时间赛跑,我们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