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读者的审美快乐(代序)
我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深度痕迹》就要与读者见面了,知道此事的知青老战友和老同事,老朋友在表示祝贺的同时,也都建议我请一位知名作家或名星、名人、领导干部为此书作一篇序。这些好心的朋友的良言美意我当然理解亦十分感谢,我何尝不想这么做呢?象我十分敬佩的知青作家梁晓声、张抗抗、陆星儿、贾宏图,知青名星姜昆、濮存昕。他们都是我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友或北大荒的荒友,还有很多较有名气的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新闻工作者,请他们为书作序一定会使小作扩大影响,愚作添香。无奈只是我认识他们而他们并不认识我,毕竟北大荒的知青太多了,我与这些名人并没在一起工作过。而我又一直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业务干部,无缘结识他们,我又怎么好意思去劳烦人家呢!夜深人静时又一想,不去劳烦人家也有合理的一面,真要是哪位知青名人碍于荒友面子或知青情结,为愚人小作留下墨宝,将来舆论批评愚作,那岂不是要连累人家吗?此念浮出,决意还是自己写几句心里话,向读者做个表白,也向那些好心的朋友作个交代。我想一部书能否让读者喜欢也不一定在于是否有名人作序。何况,我真是一时找不到名人来帮我。 我自幼喜欢读书,但杂得很,科技读物、文学艺术、军事体育都爱看,工作四十年来这种喜爱只增不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后,对书籍已成酷爱。加之吾又兴趣广泛,诗歌、小说、散文、电影戏剧,易学、医学,书法、绘画,收藏鉴赏,都喜爱阅读。闲暇之时,经常遛遛书店,见到好书就爱不释手,非买下来不可。长此以往,也觉得负担有点大,一是家中已是“书患成灾”实在不好摆放。二是近年书价不断“高涨”,买书已成一笔不小的开销。于是,经常在书店靠着书架站立看书,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两腿“疲软”。虽然喜爱,又舍不得的花钱,只好去书店几次,将一本书看完。即便如此,对喜爱的好书,转转磨磨,还是抱回了家里。虽然喜读书,却是从来没想到要当个作家,因为一直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既没有超人的逻辑思维,又缺少巧妙的想像力,文学修养更是不够。自己写点东西只是喜欢而已,发表些小文也多与工作有关,一凭兴趣,二是有感。写这部小说也属偶然,近年来朋友聚会,听到和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些故事,觉得有的很有意思,于是乎,心血来潮,就构思起来。因为是边工作边写作,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很多章节是在休假和节假日里完成的。写完后,修改了几遍,总觉得不太满意,有江郎才尽之感,只好斗胆拿出来让读者品头论足了。还因为有知道这件事的一些朋友催我快点写出来给他们消遣,我也就不管那么多了。好在如今时代进步了,人人都可以写书、出书,书又总有好差之分,至于好坏良莠,就留给世人评说吧。吾定将虚心恭听大家的批评和意见,不断求知上进。记得大画家范曾先生在《范曾谈艺录》中曾讲到过,为文“提倡多元,要牡丹、芍药,也要野草闲花”。我这本小说能成为野草闲花也就知足了。 知青是中国当代史上一个独有的群体或阶层,他们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部分的历史事件,从青年学生到国家建设者,同所有迈入社会的青年一样,他们经历了单纯的激情,理想的奋进,挫折的迷惘和成熟稳健的人生历程。在即将步入老年行列之际,很多人将沉淀在心底的一些往事和故事又捞了上来,也可能是长期积累,一朝顿悟吧。人老了,爱回顾过去是人的“通病”,不论过去是辉煌,还是悲怆,都留下了他们真实的身影,奋进的脊梁。他们都希望让它们伴随着生活的五味重新品味,似乎每一次回忆都有新的感觉,每一次品味又都像是头一遭。然而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吾写此书的目的,正是希望给广大知青朋友和读者带来审美快乐,仅此而已。 在这里我要特别谢谢那些关心此书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六十七団的知青战友和我的同事、朋友。顺祝你们幸福安康。 修鹤年 二00八年国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