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4-10-7 09:39 编辑
居然得到醉美人
“醉美人”是台湾名兰,早就想得到一株,一直未能如愿。
去年曾在福州西湖一兰花店见到一种“醉美人”,很喜欢。一问,每株需一百多元。想一想还要买个合适的花盆配上,犹豫良久,终觉这些钱还是买酒合算,只好割爱。
有日散步,意外拾得有人搬家弃之的两个花盆,一个白瓷深盆和一蓝瓷浅盆。洗净一看,完好无损,且属中高档瓷盆。审视半天,决定用它种株兰花和米兰。
于是就去了福州金山花卉市场。
其实,逛花卉市场是观赏花卉和盆景的最好去处。那些品种繁多的奇花异草,大小种类的山石花卉、树桩盆景,真叫人赏心悦目。况且又不要门票,何乐而不为。
更为开心的是在这个花卉市场里,我见到了带花箭的“醉美人”。
我和店主讨价还价数番,花五十元买了两棵“醉美人”,十五元买一棵米兰。回来种在盆里,心满意足。
兰花,又称中国兰。以清雅的幽香著称,高洁、潇洒。古今文人对它的评价都极高,喻为花中君子。古人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由此,可见人们对兰花的钟爱。兰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幽香清远。古人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兰花的叶,终年常绿,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姿态端秀,神韵飘逸。
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即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
而“醉美人”经过长期的人工培育和改良,更是兰花中的佼佼者。
我喜欢兰花,少年时,画家肖龙士的写意兰花就深深打动过我幼小的心灵。
一九六八年文革时,我下放的农场造反派和红卫兵开始武斗,为躲避武斗,我回到故乡的金寨县。返回时,我特意在县城梅山附近的山上,挖了一株兰草,千辛万苦带回去。虽然没有花盆,但我在路边找到一个很大的破茶壶。于是就将这株兰草种在里面,放在窗台上不时观赏。
月影婆娑,虽然家徒四壁。但破茶壶里的兰花,依然倩影清雅。当时,只有它,能使我产生对乡情的温馨回忆。
好友看见,讽刺我说:“饭都吃不饱,还种花。这就叫娘婆二家都讨饭,你还有闲心裹小脚。”
我笑而不答。
当时,全中国除了毛泽东,只有死去的鲁迅一个人能出书。他是毛泽东这个第一神后的第二神。他在一篇著名的杂文里说:“贾府的焦大,不爱林妹妹。北京捡煤渣的老太婆,也不爱种兰花。”
老先生以此来论证人和文学的阶级性,论断是那么决然。
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贾府的焦大,身为家奴是不敢爱林妹妹。北京捡煤渣的老太婆家境贫寒,也不是不爱种兰花,而是没条件。
神一样的鲁迅,用简单武断的阶级斗争理论,来否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普世价值,凸显了他的蛮横和霸道。
我种兰花,就是要证明,奴隶般的我,也喜欢种兰花,喜欢美。
第二年春,这株种在破茶壶的大别山兰草,竟然抽箭开花了!
那时候,我们在整天除了干农活,就是学毛选,背语录,听样板戏。在单调无聊的生活中,我种的这株兰花,一时间引来许多人观赏。
我当时颇为自得。
领导善于把坏事办成好事,我却将美事办成了臭事。
于是,那些阶级斗争观念敏感的人,在我的破茶壶种兰花的事件里,发现了我具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外加思想上含有资产阶级意识。
我这个从唐宋元明清家里就是贫下中农的人,居然也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外加思想上含有资产阶级意识?
扪心自想,的确有。我内心觉得小资产阶级情调很温馨,资产阶级思想很美好。据我所知,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人,不在少数,只是大多数人是心里想,嘴上不说,也无条件过上所谓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倒是我们无产阶级的一些代表们,他们嘴上反对资产阶级,却千方百计利用手中的权力,老早就过上了资产阶级的生活。
由此可见,小资产阶级情调和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类的诱惑力之大,似乎比马列主义更有人性基础。
后来我回到大别山里生活、工作多年。大别山盛产兰花,我自然与兰花更加有缘。在我长篇小说《大别山英魂》里,主要人物的名字就叫“春兰”。
书中,我还有意用了一首大别山民歌:兰草花儿五瓣子开,三瓣子正来两瓣子歪,你要正来就正到底,你要是歪来你就歪过来——哎呀呀,妹妹呀,你有时正来你有时歪。正正又歪歪,你的心事真难猜!
这首民歌属于情歌,以物喻人,直白干脆,形象风趣,应为大别山民歌中的精品。
如今,兰花“醉美人”终日在我身边,早早晚晚都能欣赏它的风姿。
岂不快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