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域民风朴厚,有些特色方言俗语可谓独树一帜,比如天津老人对孙辈“红眼儿”与“白眼儿”的称呼,耳熟能详。说来挺逗,这个个如掌上明珠 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怎么就成了红眼儿、白眼儿了呢?
民间传说、口述故事是是民俗传承中的重要一脉,薪火不断、有些语汇约定俗成。
据掌故学者李云冲在《九河下梢的传说》中记述,听说在天津地道外有位董大爷,他的孙子小名叫红眼,外孙子乳名称白眼。有一天,董大爷带着两个孩子到河边遛弯,大爷不小心落水,很快就不见了踪影。岸边的孙子红眼见状放声大哭,玩命地呼喊着:“爷爷,爷爷。”可一旁的外孙子白眼则若无其事地对红眼说:“我爷爷在家啦,你等你爷爷吧,我得找我爷爷去了。”谁知董大爷水性好,很快在下游平安上岸,又赶紧跑回原地找孩子,同时也知道了两个孩子的不同表现,心中有了分寸。以后,董大爷逢人便讲他家红眼和白眼的故事,“红眼儿”与“白眼儿”的称呼也随之流传下来。
从民俗的角度来说,大量民俗语汇的形成并非无本之源,存在一定的生活基础。
俗话形容外孙是“姥姥(舅舅)家的狗,吃饱就走”的孩子,“白眼儿 ”一说似乎与“白眼儿狼”有关联,让人想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这种观念的产生又与旧时代 封建的家族观、婚育习俗,特别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不无关系。闺女在家里本来就没有地位,婚后又被视为“娘家泼出去的水”、她的孩子自然也或多或少地跟着蒙冤羞了。那么“红眼儿”呢?最初,“红眼儿”或许只是与“白眼儿”的简单对应,之所以不叫什么“蓝眼儿”、“绿眼儿”之类,因为“红眼儿”的称呼易上口,更讨人喜欢。
外地人听到天津老辈招呼“红眼儿”,大多以为是红眼病的代名词,其实“红眼儿”和“白眼儿”与颜色无关。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的色彩认识观、心理观深刻影响着百姓的民俗心态。常言道,儿孙绕膝满堂红。汉民族最喜欢红色,红色集万千吉祥于一身。红色是鲜血的颜色,红眼儿,当然是根正苗红的血脉。同时,“红人”、“红运”、“走红”等词语象征着成功、顺利,这又为红眼儿们寄予了最美好的祝福。而白色在旧观念中常有低贱、奸险等贬义,“白衣”指平头百姓,“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小白脸”也有讽刺的意思。在国民党统治的“白区”,欺害百姓的匪徒叫“白匪”、“白狗子”。另外,也有俗信认为“红眼儿”与“白眼儿”似乎同京剧中的“红脸儿”与“白脸儿”相通。红脸的关公忠勇正直,而白脸的曹操奸诈苛刻。颜色心理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红眼儿”与“白眼儿”称谓的形成与流传。
传说与旧俗往往有其真假虚实和片面刻薄的一面,外孙真的就是一无是处的“白眼儿”了么?未必。白眼儿吃饱就走,那么红眼儿吃了这顿等下顿,养尊处优,岂不是更“白眼儿狼”。现如今的家庭模式大多“四二一”,早已没有了“红眼儿”、“白眼儿”的区别,敬老、忠孝成为晚辈们的风尚,祖孙同乐的和谐中,“红眼儿”与“白眼儿”只是传统民俗生活所遗存的颇有意趣的单纯词汇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