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7-6-4 15:54 编辑
今天(6月4日)是礼拜日,古都咸阳的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百无聊赖,翻箱倒柜,找出当年我身为插队知青时,发表并珍存至今的几篇拙作,纸张陈旧且泛黄,愿借助《中国知青网》阳光平台晒一晒—— 该首短诗《约会》,共32行,发表在1979年第3期《咸阳文艺》期刊上。当年,偌大的咸阳地区尚无地级报纸,我依稀记得咸阳地区群艺馆创办有铅字排版印刷的文艺期刊《新作》,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创办的季刊《咸阳文艺》,报刊之少,少而又少。对爱好“咬文嚼字”的我来说,忙里偷闲写了不少,投了不少,均“泥牛入海无声息”。 人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天,收工后,忽接口信,说大队部有我一封厚重的信,我速到大队部,一看信封下方印有《咸阳文艺》编辑部字样,知晓收到一本杂志,回到宿舍打开一看是1979年第3期《咸阳文艺》,翻看目录,我的一首短诗《约会》竟赫然其中。 不会吧!我揉揉惺忪的双眼,确认钢笔字变成铅字,那一刻,高兴得我快要跳起来了。好长一段时间,令我“高烧”不退、夜不能寐。每晚睡前总会习惯地拿出发表短诗的期刊,在煤油灯下反复欣赏,然后,带着一天的困倦和甜美的喜悦进入梦乡…… 一发而不可收。1980年第1期《咸阳文艺》又发我的一首短诗“你,应该不?”共40行,值得回味的是,该诗竟有两处提及“地主”一词,那可是时代烙下的符号啊! 搭眼一看,人们不难发现,这是蜡纸刻版油印的。没错,该篇3000余字的故事《教子记》,见1980年第6期《咸阳演唱》。创办者是咸阳市文化馆。每月一期,油墨印刷;在我的记忆里,封面也是蜡纸刻版并套红印油。 该篇3000余字的儿童故事《棍棍》,是我插队期间,担任村中首个学前班老师,完成的一篇习作,最先见诸于1980年第9期《咸阳演唱》三版,所不同的是蜡纸刻版油印,已“鸟枪换炮”变成了铅字排版印刷,那时,文化馆白亮编辑还叫上我一同乘长途汽车到乾县印刷厂捎带回来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当年我一次性拿了样报20余份。也正是那年8月底,我招工进城变为一名纺织工人。儿童故事《棍棍》同年参加了市第二次故事会并荣获创作二等奖;图中左上角是1982年2月13日《陕西日报》转载的由省群艺馆编辑出版的《群众艺术》月刊要目(1982年第1期),《棍棍》荣登杂志首篇;或许因这些微不足道的荣誉,使我在工友间被称为“写家”,很快调入厂宣传科,与字结伴,与文同行…… 窗外的雨,还未消停。晒晒我的几篇知青岁月拙作,决非“窝窝头翻个——显大眼。” 权且知青回忆,青春留痕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