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那恢复高考震响的惊雷
转眼间,恢复高考已持续46个年头!又逢高考时节,我的耳边不由地又回荡起1977年深秋,那广播里震响的恢复高考的惊雷。 。其中“注意吸收1966、1967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不受年龄、婚否的限制”,一段,更使我们知青同学心头一热: 1966年夏,离高考仅剩10余天,文革狂飙骤起:停止高考。 自68年秋,我们“老三届”下乡插队。转眼间已是而立之年,早过了25岁的推荐上大学的年龄! 贻误了11年啦!新的党中央还惦记着我们插队在农村近10年的66届、67届高中生知青!此刻不搏,更待何时?我和插友们,强烈感受到:文革结束了,国家急需人才搞建设了!我们该转变命运了! 决定报考,并经单位同意盖章,距离高考日仅剩20多天,理工科考五门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合卷。其中政治、语文、化学我一直未丢,数学、物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连教科书也找不到。在泰州二中当教师的大哥急忙寄来教科书和复习资料,模拟高考试卷。 因为66届-77届共12届报名的考生太多,近1000万人,国家无这么多白纸印试卷.。中央决定各地区先自行出数学、语文两门试卷,淘汰80%的低分考生,再选拔高分考生参加各省统一复试。邓小平拍板:动用准备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白纸印正式高考试卷。 凭着省泰中66届的扎实功底和插队期间坚持读书的积累,我顺利通过初试关。 当教师的大哥特地提醒我:“全国当年实际参加高考者,共570万人,而77级大学加大专招生计划总共才有20万人,录取率仅3.4%。竞争太激烈了。正式复试的高考试卷题,肯定难得多,不能大意。你要继续拼搏冲刺,确保考上大学。” 我不敢报考高中时就向往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第一志愿,仅保守地填了上海华东化工学院。还双保险填上“服从调剂”。 离复试仅剩八、九天,贻误了11年的高考机会啊,失而复得!怎能错过?我和插友们拼命拼搏,名副其实地称得上:惜时如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早晨背诵政治、时事、数理公式;接着攻克数理化难题;中午咸菜汤下饭后稍躺一会,立即上阵;遇到难题想找老师咨询,也是远水难解近渴;已是凌晨2时 我们去锅里找吃的,只找到一块生咸菜头。用刀切碎,冲上开水。我们连咸菜带开水吃嚼、喝下去。今天回忆起来,仿佛比现在的牛奶咖啡还提神…… 正式复试高考的那天。正值12月下旬的严冬,步行的路上,凛冽的寒风,吹得我们手脸麻木。 走进高邮师范考点,熙熙攘攘的考生中,年龄相差不小:有父母送考的毛头青年,有抱着幼儿的妻子恋恋不舍陪送的丈夫。几个穿工作服和军装的年轻考生,夹杂在众多知青模样的苍老考生中,分外显眼。遇到不少熟悉的泰州省泰中、市泰中的知青插友。大家无暇多谈,相互点头、握手、鼓励。临进考场。我还忍不住背一下纸条上的数学公式。 上午考数学。坐在寒气袭人的教室里,冻僵的手夹不住笔,连连哈气、搓手,才夹紧钢笔。最后的两大题果然费尽脑汁,还未解全。但多解出一条附加题,聊以自慰。下午考政治。自我感觉良好。 第二天上午考语文。我跑跳发热,才进教室,很快完成前半部。一看作文题,《苦战》,我立即想起前不久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的新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灵感顿起—— 我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一个“老三届深切感慨;被贻误了11年的高考给“老三届”们带来的人生转折机遇,而激发出的夜以继日,拼搏苦战的故事。激情之下,下笔如神、一气呵成。引用的叶帅的新诗如画龙点睛,增色不少。 我仔细检查了答卷,一看手表,竟然还有15分钟。我又做了附加题古汉语翻译。 我带着成功的喜悦,又一连考完下午的物理/化学综合卷。迟到11年的高考终于拼搏过来。 78年春节,我接到华东工程学院(后改名南京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进校后方知,华东工程学院优先于华东化工学院录取。我高考成绩语文84+17、政治83数学78+11 化学48物理30总分323+28分(满分400+40分),报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319+10分)都会录取。华东工程学院(过线282分)的第一志愿考生不足,就录取了我这个“服从调剂”的高分考生。 我已从企业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岗位退休多年。每遇高考时节总是感慨不已—— 1977年恢复高考,对于改变插队知青命运,对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经济,发挥了河等关键的作用啊! 如今的莘莘学子参加高考享受的种种良好外部环境,多么令人钦羡不已啊! 通联:泰州市海陵区景光小区23楼404室 储国云 13852868042 0523 --86591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