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大道传薪 于 2017-5-12 08:43 编辑
三、 无奈的慨叹
皕宋楼藏书东渡以后,国内文化界、学术界和藏书界,无不为之惋惜、悲愤,一时舆论大哗。从表面上看,是藏书家陆心源的家事,但从实质上说,是国宝的遗失啊!特别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就当时来说,面对价值连城的国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著名爱国学者、藏书家张元济就为这些书伤过不少脑筋,用过不少心思,有意为商务印书馆收购这批藏书。据王绍曾先生《近代出版家张元济》披露,在岛田翰提出以重金购买全部藏书,因陆树藩要价过高而没谈妥时,张元济听说后马上找到陆树藩,愿以8万元的价格为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收购,可是陆树藩一口咬定非10万不可,结果张元济因一时筹措不到这笔钱,只能是把这件事暂时搁置在一旁。而且他出于爱国之心,还特意托人劝告陆树藩,千万不能卖给日本人。可是当张元济凑足10万元时,陆树藩却把它出手了。可想而知,不仅是张先生,凡是有点爱国之心的人怎么能不为之痛心?
实事求是地说,皕宋楼藏书东渡,除了陆树藩的责任和岛田翰的怂恿、鼓动外,在某种意义上说,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很大关系,因为当时清政府没有制定一定的法令制度和办法,保证祖国珍贵文化遗产不向外流失。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当张元济向清政府建议由国家收购皕宋楼藏书时,也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事后他在《致缪荃孙书》中说:“丙午(1906)春间皕宋楼书尚示售于日本,元济入都,力劝荣华卿相国拨款购之,以作京师图书馆之基础,乃言不见用。今且悔之无及。每一思之,为之心痛。”皕宋楼藏书东渡的事件发生后,才引起清政府一些官员的注意,如端方、张之洞等人就对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开始有所警惕。他们先是决定由政府出资买下了丁氏八千卷楼的藏书,创办了江南图书馆;之后,又随时注意瞿氏铁琴铜剑楼的藏书,以防其再流向国外。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个教训太沉痛了。
武进著名藏书家董康听到皕宋楼藏书东渡的消息以后,一开始将信将疑,经证实确有其事以后,他十分痛心地说:“按陆氏《藏书志》(指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所收,俱江浙诸名家旧本,古芬未坠。异域言归,反不如台城之炬,降去之烬,魂魄犹长守故都也。为太息者累日。……闻皕宋楼既归日本,全国学子动色相告,彼此相较同异。如斯世有贾生能无痛哭?嗟呼!往事已矣。目见是本书估之辇重金来都下者,未有穷也。海内藏书家与皕宋楼埒者,如铁琴铜剑楼,如海源阁,如八千卷楼,如长白某氏某氏等,安知不为皕宋楼之续?前车可鉴,思之能勿惧欤!”先生的激愤之言,声声泣血,溢于言表,所担心的问题,在此之后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尽管也有流出海外后,经过多方努力,花大价钱赎回来的事例,但那毕竟是沧海一粟,绝大多数的流出海外者是难物还旧主了。
上个世纪末,当代著名藏书家田涛应邀赴日本,美国和德国意大利等国访问讲学,他有幸去了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参观了流落他乡的皕宋楼藏书,他在《东瀛觅书痕》中意味深长地写道:“它是日本靠势力和财力网罗而成的,尽管如此,我仍然为那里的珍藏所吸引,因此当我踏进这幢楼房的时候,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静嘉堂里阅读远不如在其他图书馆方便,这里大部分藏品已被拍摄成缩微胶片,所以一般不再提供原书。这多少令我有些失望,因为观赏宋元旧刻的乐趣往往就在把玩之间。也许因为我是远来的客人,或者是陪同前往的日本教授的人情,我最终还是看到了记录了宋代司法判例的宋刻本《名公书判清明集》的原书,也算了却了一段多年的宿愿。告别静嘉堂,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田先生的这段话发人深思,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听了这段感慨,都会有相同的感受。本来是自己国家的宝物,如今却要靠人家的面子以遂心愿,说起来多少也有点伤自尊。但话又说回来,尽管怅然仰天,酸楚无限,也只能是无奈的慨叹而已。
皕宋楼藏书的东渡,唤起了更多的人震惊与警醒。汾阳学者王仪通有诗十二通以记其事。其十一云:
三岛于今有酉山,海涛东去待西还;
愁闻白发谈天宝,望赎文姬返汉关。
“三岛”指日本;酉山,相传周穆公藏书于此,这里指中国古代的藏书处。这十二首诗表达了国人对此的悲伤感情。是啊,人们多么盼望有朝一日也像当年曹操赎回蔡文姬那样,使皕宋楼藏书返回祖国!(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