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54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儿童的私塾教育

[复制链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21:28: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道传薪 于 2017-5-4 21:29 编辑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私塾教育应该说是源远流长的。远在二千多年以前,《礼记·学记》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很明显,这里的“家有塾”无疑是指封建社会中普及城乡的各类私塾。所说的“私塾”,大略的说,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在自己家里设馆授徒。有的读书人虽然学业上有一定的造诣,但无意继续走科考之路,便在自己的家里设馆授徒。如果真的教得好,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会吸引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求助于先生的门下;二是把教师请到家里单独传授。一些地处城乡的有钱人家,觉得自己的孩子还称得上是一个读书的种子,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宁可花上一点钱,请教师在自己的家里传授知识。
    黄子瑞在《冯友兰家世断忆》载:“友兰先生祖父冯玉文公,愤土霸之欺也,特聘县之名师在家教其三子读书。可见,著名学者冯友兰能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也是有其家学渊源的。三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庄,为了能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求学环境,合请一名教师,腾出一间房子,或者利用公共设施,如庙宇、会馆等地方,教本家族或本村的孩子。据《都城纪胜》记载,南宋时的江南,在京城杭州以外,“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陆游也有诗记其实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蠢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当时的农家,每到农历十月,便让儿童入学,以百家姓等为教材,是谓“村书”。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私塾”,都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从教学程度上看,它不像现代的学校那样分成小、中、大学三级等等,而是高中低程度混在一起的。由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每个私塾的教学质量自然也是不尽相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怀才不遇的落第秀才,教得好的,也可能说客盈门,家大人想方设法地把孩子往里送。教得不好的,也只能维持着教教识字课本或者“三百千”之类,这样的私塾长此以往就门庭冷落车马稀了。郑板桥有一首咏师塾之作,写得非常亲切感人。诗云:“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童蒙。”看来如果是称职的塾师,还是挺受人尊重的,他本人也是乐在其中的。
    一般地说,一个儿童,从启蒙开始,到最后功成名就,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过程。特别出类拔萃者或者智力低下者姑且不计,就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在私塾这一段时间里,识字教育约一至两年;读书教育约二至五年;开讲开笔作文教育,约五至八年;至于说最后能否考取秀才、举人,进士,因为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期限自然就更不尽一致了。《七言杂字》中说:“用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费难。”看来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经过十几年坚忍不拔的努力,到了十六七岁的年龄,就可以考取秀才了。
    元代有一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作者是程端礼,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这部书是专门论述家塾教学程序的专著。所谓“分年”,就是将青少年的教育按年龄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八岁之前为启蒙教育阶段,或者是预备教育阶段;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或者是基础教育阶段;十五岁至二十四、二十五岁为提高教育阶段。这些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充分贯彻了朱熹的理学思想,大多为理学家的经典和儒家经典。而这些内容的学习,最终是为二十岁以后的阶段打基础的。学生除了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外,主要用二至三年的时间专心致志于文章的学习,为科举考试作准备,他所拟定的这一时期的日程规定是:“读看近经问文字九日,作一日。读看古赋九日,作一日。读看制诰表章九日,作一日。九读看策九日,作一日”(见《程氏家塾读书分年纪程》卷二)。可见,日程安排完全是科举考试内容的练习。如果按照这个学习程序去做,到二十四、五岁,就可以去应对科举考试了。
    程氏的这个《读书分年日程》,在元代曾被统治者颁行于各个郡县学官作为样板。而且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各级学校归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在此之后的历朝历代。虽然他最初只是在家塾中实行,对蒙养教育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其蒙养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着眼于为科举服务上。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小说的空前繁荣期,一些优秀的小说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意义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成为与历史本身不尽相同的艺术的“历史”,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小说,就形象地表现了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生活场景。《红楼梦》第八十四回中,贾政检查宝玉在学塾的学习情况,也只是重在查看宝玉日常的八股文习作“窗课”,并将塾师的批改与原文加以对照,并非常认真的给宝玉讲解,而对其他与科考无关的知识则都不过问。在他看来,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才是惟此为大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7-5-5 09:00:32 | 只看该作者
古来私塾传教事,
自有特色在当时,
最后集中为应试,
全向科举努力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09:15:50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5-5 09:00
古来私塾传教事,
自有特色在当时,
最后集中为应试,

龙版所言极是!诗评一语破的,应试教育确实有许多弊端。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6 05:19 , Processed in 1.185600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