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道传薪 于 2017-5-6 07:38 编辑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火了!就连中央电视台都在“新闻联播”节日中作了报道,其实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越来越多的人只习惯于用电脑写作,手写汉字的能力日趋下降的今天,“汉字听写”自然让人们感到惊喜、新鲜,同时又感到很刺激,正像中央电视台节目中所说的那样,它对于提高人们汉字的书写能力,弘扬传统的汉字文化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于人们学好母语,更好地运用祖国的汉字都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人们之所以会惊叹,与当今人们普遍的“提笔忘字”风俗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多难读难解的汉字,在神级选手面前,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绝大多数都能听写出来,由于选手太强,一些中等难度的汉字根本难不倒他们,确实使人惊诧,叹服孩子们惊人的记忆力。当然了,选手们为了取得好成绩,也都是下过一番苦功的,有的学校不仅《词典》考了一遍,连《辞海》《百科全书》都温习到了,真可谓拚足了浑身的气力,使出了全身的解数。通过这样的听写大会,必然会促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看了这样的报道后,还是有一些担心:如此在克“难”上用气力,下功夫,长此以往,会不会成为语言版的“奥数”?因为大家看得很清楚,随着“听写大会”比赛进程的发展,生僻汉字出现得也越来越多,甚至让有的高中老师产生质疑,有的老师直言不讳地说:“有些生僻字,不用说学生,就是我们老师也都不认识,很多字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根本用不上,甚至在一些文学作品里也看不到,有些字一辈子也看不到。”为什么出这么多的生僻汉字,其实就是一个理由:汉字听写大会称:选手太强了,中等难度的汉字根本难不倒他们。我真担心,今后类似的“汉字听写大会”就与文科的“奥数”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学习和掌握中国汉字,应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藏以致用。学习得再好,掌握得再多,可就是运用不上,那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写到这里,我倏然想起一则古代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好学上进的青年,总觉得自己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剑之功,也应该下点功夫学点真本领,于是他走出家门,遍访名师,结果经过三年时间的刻苦钻研,终于学会了一门“斩龙”的技能,回到家乡时向乡亲们炫耀时,有人站出来问:“我们虽然佩服你的技能,可是世界上有龙吗?”这个青年恍然大悟,心想,可不是怎么的,世界上哪有龙的存在呢?这个比喻似乎有点儿蹩脚,但细寻思起来,不是那么回事儿吗? 我们无论学习哪方面的知识,说到底都是为了能有用处,学习和掌握那些生僻汉字,究竟能有多大的用处呢?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艰语深辞,险句怪字,文章之妖而道之也,后学之殃而木之灾也。”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想而知,对个人来说,“一辈子都见不到”的汉字,你即便是熟练地掌握了,能有多大的用处呢?况且“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学手生”,多少年后,真的等到你使用时,或许早就忘到脑后去了。换句话说,有些字根本就是“死字”,实在是没有学习和掌握的必要了,如果我们的孩子偏偏要钻这个死牛犄角,因为记那些已经“死”去的汉字而耽误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到头来,吃亏的肯定是你自己。 笔者也算比较痴迷汉字的观众,“汉字听写大会”可否改变一下思路,改向“纵深”为向外“延伸”,尽可能地不选择生僻字,而是多选择常用字,为了增强难度,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汉字的构形原理,因为我们知道,汉字是一种表意性很强的文字,因形求义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字形的演变,如今通行的楷书,已经很难探求字的本义。所以要使广大青少年知道一些常用汉字的来历,并由此懂得这个字的本来意思,就必须让他们了解一些古文字的常识,懂得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这些我们祖先总结出来的古人造字的基本方法,并依据这些方法溯本(字的本义)求源(字的形源),从而才能更好地辨析字形,理解字义,提高正确使用汉字和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