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其量,我忝列一个书法爱好者,不是谦虚,根本没有资格对书法家朋友的书法作品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即便勉强说上几句,也必定是矮子看戏――随别人论短长,说出的话,免不了隔靴搔痒,见笑于方家。但是,当我收到既是朋友,又是兄长的吴立寄来的《吴立书法作品集》,竟然会爱不释手,摩挲赏玩起来,就像一把拉住老朋友一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欣赏他的书法精品,咀嚼回味他的诗作,居然目不见睫,想到要拉杂地写上几句,以表达其对人对书的仰慕之情。
吴立是名门之后,他的祖父吴宝泰是哈工大的第一位党员,1926年入党的老党员;名人弟子,他是原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李般木的入门弟子。他退休前是新疆铁道报总编辑,中国书协会员、新疆书协理事和中国铁道书协常务理事。按理说,在天山脚下堪称为名闻遐迩的书法大家,但恕我直言,与其接触你根本看不出来他的“道行”来,正应验了那句“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给人一种温文尔雅、谦和礼让的神态。我真正有机会与他接触大约在七八年前,当时各局报社的编采人员的职称评定由铁道部组织评审,我们都是铁道部新闻系列的高评委,一开会总能聚在一起,大家济济一堂,有说有笑,充满着宽松和谐的气氛。在当时我只是觉得他像个老大哥一样,总是乐于多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但言语谈吐间不时流露出机警与睿智。
后来,赶上全路的职称评定由我局承办,会后,吴立与一些老总转道从通化来到古城沈阳,我有机会全程陪同他到半坡村遗址、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张作霖大帅府等旅游景点观摩,一路上我发现他总是喜欢在一些商铺的牌匾前停下来,驻足观看,有时候还免不了要点评几句,尤其对一些当地的书法名家题写的牌匾他更是津津乐道,啧啧赞叹。我至今还记得,在大帅府门前有一位老妪一手拎着水桶,一手握着自制的桶笔,在一块柏油路上蘸着水写字,大家打哈哈凑趣,非得让吴总比试比试,吴总盛情难却,真的接过老妪递过来的笔挥写起来,从那时我由衷感觉到吴总不经意间的几笔,却足见其书法水平的深厚功底。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又按捺不住崇拜的心情,斗胆提出请他为我题写了“无用功斋”和“学乐堂”几个字,想不到,没过多久,老兄的墨宝就用特快专递给我寄来,如今成了我书斋“无用功斋”的镇斋之宝。
我对书法的爱好缘于对科举文化的痴迷,应该说,古代的书法艺术与科举取士制度如影随形般地相始终。唐代科举制中之“干禄书”、明代科举制中的“台阁体”,以至发展到清代科举制中的“馆阁体”,从本质上说都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清代实行“楷法取士“之后,学子们在科举考试中用以答卷的独有小楷字体,其特点是讲究“乌”、“光”、“方”三字诀,也就是说在墨法上字要写得乌墨,在笔法上字要写得光洁,在结体上字要写得方正。此外在章法上字与字之间还要排列整饬、大小一般。尽管这种字体不具有艺术上的个性,但作为一种实用性的行文小楷,还是其他字体无法代替的。与此同时,一些有志于创新的书家,终于在古代碑板上找到了灵感,最终取贴学而代之,涌现出许多卓有成就的碑学书法家。
纵观一部科举史,可以说书法艺术在科举考试中发挥过重要的重要,不仅读书人必须写一手好字,就是一些封建帝王也偏爱书法。据马宗霍《书林纪事》载,解缙是明代初期的著名书法家,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其书,以至于解缙作书时,朱元璋以天子的身份,亲自为之持砚。太祖之后,明朝诸帝也大都喜爱书法。由于明朝诸帝对书法的喜好和倡导,所以在科举考试中越来越注重书法。“殿试策进呈,必取书法整齐、无舛讹者”(见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七)由此可见,明代的殿试试卷是相当看重书法的,我们从现存的状元卷――赵秉忠的殿试卷中就看得出来。
尽管我对书法知识一知半解,但是对书法作品却格外钟爱。尤其是心仪朋友的书法大作。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次,辽宁省报协组织赴西北考察活动,我与同事有机会去了一趟新疆,受到吴立兄及报社同仁的盛情款待。尤其是他的书画工作室里边的缣素牋楮,堆案盈几,着实让我目不暇接,悦目赏心,从那时起我真的开始对这位兄长刮目相看了。但由于时间仓促,也只能粗略地欣赏一番,便恋恋不舍地走出他的书画工作室。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与吴立就好像有心灵感应一样,几年之后接连不断地把他的书法作品给我寄来,先是前年热情地奉送我多套“我们新疆好地方”书法名片,如今又给我寄来了《吴立书法作品集》,我如获至宝,这样就有条件闲起来便去拿出来翻翻,嗅着墨香、大饱眼福了。
书法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我的理解是:不仅在于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书法家的个人性情、学识和修养,最终形成个人的独特书法风格。吴立兄的书法就体现出这一特征。他左右逢源,书诗兼工。没有精深的技艺和高深的学识是根本做不到的。就他的书法艺术而言,著名词赋家王宇斌(天山客)称:“他的书法从楷隶入手,广临碑贴,隶书得益汉碑,沉湎石门,行书学二王,追摩王铎。”(见《吴立书法作品集•序》)我作为一个门外汉揣摩吴立兄的书法,觉得从总体上说,呈现出一种“遒劲奇倔”的艺术风格,字的结构严谨、端庄、大方。硬毫用笔,笔画直挺,很少有枯笔,给人以笔势劲健而不枯燥,清峻洒脱而又含蓄的感觉。如隶书“品茗悟道,抚石归真”几个字就颇具清代郑簠笔意,并加以发挥,章法疏朗,字取横势,雁行排列,横画飘逸,竖画稳实,自得真古拙、真奇怪之妙。
吴立的书法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我手写我口”,他不满足于寻章摘句,只是刻意地去书写古今名人的隽言佳句,而是凭着自己浓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大量或纪实、或抒怀的诗歌,并用书法这一载体展现出来。他的诗歌创作,多是记事感怀、有感而发之作,很少有阿世媚人、无病呻吟之什。吟诵他的诗作,会让人蓦然想起“诗言志,歌咏言”的功能来,他的诗很少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正面描写,往往喜欢用“比、兴”的手法,状景抒情,烘托渲染,使之内容的表达不仅含蓄精巧,而且非常有意趣韵致。如他在《自题诗稿》中写道:“作嫁痴心不改衷,删繁就简砺文功,业余未敢贪诗趣,遥望吟坛愧自庸。”这是一首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体验的抒怀之作,作者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抒发出自己的感慨。诗中的“未敢贪诗趣”其实是反语,抒写他乐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同时,深深地迷恋着诗歌的意趣,在“愧自庸”的谦恭语言中,表达了自己矢志不渝的决心。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读来隽永感人、情趣盎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