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树禾 于 2019-10-26 23:13 编辑
范福年的家乡山西运城万荣县荣和镇北杨村,从到解放初迄今,全村人口从500人增加大1500人,耕地从2800多亩锐减到1600亩,荒沟坡地从1800亩增加到2300多亩。不到60年,人均耕地从5.5亩减少到1.1亩,仅为建国初期的五分之一!特别是北杨村的两千多亩沟地鸡零狗碎,最大的也不到几厘地,如今大多撂荒了。
上世纪80年代初,范福年来到西安谋生,背过石头,运过水泥,后来做起了防水材料和化工生意,终于成为一个拥有千万身价的大老板,此后举家迁住西安,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过上家有豪宅、豪车的富裕生活。
虽然身在西安,但老范每年都会回万荣老家看望乡亲们。每次回乡,范福年都为家乡一成不变的面貌揪心,也常常因此睡不着觉。“家乡实在太落后了,老百姓的日子太苦了。”
万荣县荣河镇北杨村是范福年的故乡,这里方圆几十里都是荒坡野洼,没有一里平路,自然环境非常差。
他事业如日中天,却舍家弃业和豪华生活,决心回乡开荒种地,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帮助星期你们脱贫致富。 “无粮不稳,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安则天下安。”看着仅有的一点儿耕地还在不断撂荒,范福年再也坐不住了。他果断回村,与村委会签订合同,承包村里2300亩荒沟垦荒种地,治理期限为70年。
他坚信国家总理温家宝的话是对的——“我国是人口大国,吃饭是头等大事,什么时候都不敢放松粮食生产。”2007年7月,他租用四台推土机开进了北杨村。满腔热情的范福年,怀揣500多万元积蓄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北杨村,开始移山填壑,他要把千亩荒沟改造成良田。 还租用挖掘机和运土车等大型机械 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老范干脆把家搬到了沟边,与老伴吃住在田间地头。 为了开发荒沟,范福年全家一年到头,风雨无阻,跟雇工们一起摸爬滚打在工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范福年在平整出来的地里种上了小麦和芝麻,收后一算账,亩产比村里的那些“好地”还多收了近一倍…… 因地制宜,他还聘请技术专家指导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栽种果树 在适当的地域种植大豆和芝麻 新开垦的土地上,比原来村里最好的地收成都好。他坚信贾平凹的话是对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平沟造田,扩大可种植的土地面积,是一件利在千秋万代的好事情。”
“这些新平整地土质非常好,一年左右深翻两次就是好地,庄稼长势非常好,一年麦秋两料,收成按两千斤算,效益非常可观。特别是在造田的首期工程完工后,我要将附近的黄河水引上来,与山东寿光等地的农科专家合作,建一块高科技农田。然后,建立面粉厂和生态养殖场后,发展新型农业,带动村里上千名群众就业。”范福年信心十足。
在老范的影响下,北杨村四周及邻近的12个村庄的干部,纷纷要与他签订协议,想让他承包那里长达数十公里的两万亩荒沟。
“两千多亩荒沟,才开荒400多亩,就花了500多万元,这30年的家当全搭进去啦……”范福年眼角含泪,一脸的胡子拉茬,一头的斑斑白发,与他49岁的年龄是那样的不相称。这位曾经打打电话、喝喝茶就能赚大把钞票的企业家,在功成名就之后,却重新回到自己眷恋的黄土地,一把镢头一把锹,一把汗水一把泥,当起里地地道道的“生产队长”。老范还干脆把家搬到了沟畔上,与爱人潘秀霞吃住在沟边,俨然新版的“夫妻开荒”。
今年九月,他来西安见我,我被他的创业精神感动,答应为他写一首歌曲,赞美他现代愚公的精神,并鼓励他坚持走下去
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创作了歌词,经过六次修改力求能真实反映他的境界
最近资金遇到困难,这位壮志难酬、曾经的百万富翁更显无助。立志改造家乡,立志变荒沟为良田,立志发展粮食生产,范福年的梦想,充满了光荣与奋争。
在造田的首期工程完工后,我要将附近的黄河水引上来,与山东寿光等地的农科专家合作,建一块高科技农田。然后,建立面粉厂和生态养殖场后,发展新型农业,带动村里上千名群众就业。”范福年信心十足。我祝福他们夫妇健康快乐,在奋斗的历程保重身体,永远以饱满的激情迎接困难,战胜困难,最终一定能引起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参与到这伟大的事业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