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53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辽沈知青回忆录》自序

[复制链接]

327

主题

816

帖子

82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09:14: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太极娃娃 于 2015-11-3 09:25 编辑



《当年的产粮“高手”  育新村知识青年点——四十八名辽沈知青集体回忆录  张菱等著》中文版  <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

自 序

   这本书中所述的一切,或许格格不入记述知青生活的“主旋律”,或许被认为对那场运动大唱赞歌,或许引起许许多多质疑,或许会得到许许多多谴责,或许还会有许许多多的或许…  对此只想说,无论对这本书怎样地评价,无论评价的对与错,是与非,左与右,红与黑,现在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里发生过的一切,都真实地存在过,都是那场运动的组成部分,都是那段历史的有机构成,这些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书中的故事,全部真实地发生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新兴农场(镇)育新村,昨天那个生存过一千二百多名辽沈青年的“知识青年点”,那个由知识青年组成、独立的农村生产大队,今天东北辽宁农村的一个小小村落。
   在那场运动中,辽宁省知识青年数量始终居全国第一位。据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共有知识青年一千七百七十六万人,其中辽宁省二百零一万三千四百人,位居第一。与其他省份相比,辽宁省知青数量始终遥遥领先,在某些年份里,竟然占到全国知青总数的五分之一、九分之一或十分之一。1968年,全国掀起上山下乡高潮之时,辽宁省的声势最大,工作进度最快,下乡人数最多,这年全省下乡知青人数达三十七万六千人,占全国总数的18.83%,沈阳市共有二十万知青上山下乡;这年辽沈地区,曾出现按学校,按班级,整建制地,连续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全部下乡的现象,当时被称为“一片红”。人所共知,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辽宁省是“重灾区”。而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知青人数居全国第二位,一百五十一万九千二百人,吉林省居全国第五位,九十九万一千四百人,这其中还不包括外省市安置在东北的知青。
   盘锦地区曾经是辽宁省知识青年集中、主要的安置基地,开发建设盘锦知识青年功不可没。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总面积四千零七十一平方公里。在那十几年里,盘锦先后安置了来自省内沈阳、大连、鞍山等城市知青十四万人,知青数量始终占盘锦农业劳动力一半左右,他们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大洼县(区)共安置知青八万八千人,居盘锦地区之首;在盘锦知青中,以沈阳知青居多,计八万五千一百一十七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当大批知识青年来到这里的时候,辽宁省农业生产的严重落后,阻碍制约着这个工业大省的发展。全省城镇商品粮供应人口与农业所能提供的商品粮相比,超出近五百万人,已经出现严重供给不足。由于城镇人口所需商品粮数量不能自给,每年国家要为辽宁调入商品粮约二十亿斤,为此辽宁省提出了“打胜农业翻身仗”的口号目标。1968年,知青来到盘锦,这里土地还是“退海平原”形成的一块盐碱荒滩,被称为辽宁的“南大荒”,行政管辖上被称为盘锦垦区。随着沿海滩涂的逐年伸延,这里土地面积不断增加,现盘锦仍有二万多公顷土地可开垦利用。在过去的那些岁月里,就是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全省十四万知识青年同当地农民一起,拼搏“退海平原”,奋战盐碱荒滩,一搏十年之久,而在他们大家离开这里的时候,盘锦已经成为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南大荒”已经变成为“南大仓”,现如今盘锦石油、大米、河蟹等蜚声中外,一座新兴城市巍然而立。
   当年在辽盘锦地区有着数十个国营农场,其中不仅存在过那些落户农民生产队的知识青年点,同时还存在过许多育新村这样大型的、经济独立核算的知识青年点。知识青年独立组成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组织——生产大(小)队,在当地知识青年点被称为“青年点”。按照那时农业生产组织建制,它们作为一个生产大队,或是一个生产小队,自主拥有耕地,独立承担开垦荒地、种植水稻的生产任务,而育新村就是它们中的一个缩影。育新村知识青年点设立于1970年3月,1979年12月撤销,先后有一千二百多名知识青年在这里劳动生活过。当年,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青年点,盘锦知识青年点中的小小一员,育新村曾是那样的普通平凡。像盘锦所有知识青年点一样,在那些普通的知青宿舍里,住着一群普通的知识青年;像许许多多知识青年一样,他们中断了正在学习的经历,把城市户籍转为农村户籍,从城市中学生变为农村知识青年,从较熟悉优越的城市走进陌生落后的农村;像许许多多知识青年一样,他们从事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风里,雨里,泥里,水里,田间地头,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像许许多多知识青年一样,他们曾遭遇过饥饿的折磨,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滋味,领教了在饥饿状态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苦头,深切体会了“无粮的苦,有粮的甜”;像许许多多知识青年一样,虽然他们身处国营农场,却没有实行“工资制”,完全采用人民公社农民的“工分制”计酬,各自独立进行经济核算,每个人的劳动报酬完全取决于当年的水稻产量;像许许多多知识青年一样,他们来到农村后,也曾经羞于自己不能自食其力;像许许多多知识青年一样,面对眼前的一切,他们有着同样的困惑、不解、迷茫…
    然而,在国家交给他们的这片土地上,育新村知青却写出了不凡的一笔,这一笔写得有声有色,这一笔写得风生水起。他们大家永远记得,1968年沈阳一中、三十五中学的四百五十一名毕业生,在这里开垦出一片盐碱荒滩,种植上近四千亩水稻田,建起了自己的青年点;他们大家永远记得,育新村知识青年点,同时作为当地农村的一个生产大队,独立拥有上述垦荒耕地的使用权,知识青年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土地果实全归育新村青年点所有;他们大家永远记得,青年点的一千二百多名知青,先后来自沈阳、盘锦、锦州等省内城市,平均每年在册人数为四百五十名至七百名,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已经超过一般意义的青年点;他们大家永远记得,育新村青年点水稻粮食产量之高,不仅为当地其他青年点无法相比,就连当地农民都难以企及,自己曾是盘锦地区的产粮“高手”;他们大家永远记得,育新村青年点建起后,水稻平均亩产接连跨“黄河”,过“长江”[1],超“千斤”,水稻作物持续稳产高产,仅几年时间,自己就走完了别人需要十几年、几十年才能走完的道路;他们大家永远记得,青年点的那个小小水稻科学研究队,和那些科研知青的忙碌身影;他们大家永远记得,育新村青年点存在的十年时间里,共上缴“公粮”(商品粮)数千万斤,平均每名知青每年供养十五名城镇人口,供养人数几倍于当时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4.5:1的全国标准;他们大家永远记得,育新村先后被评为大洼区、盘锦地区先进知青集体,在辽宁省首次以社会贡献作为衡量标准,对全省知青集体表彰评定时,育新村曾以“头名状元”的姿态,被评为辽宁省先进知识青年点。对于这些,现在可能会有质疑:“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个青年点是不是用钱树立起来的先进典型?是不是上级投资打造的产物?”“一个知识青年点的粮食产量能有那么高吗,那些数据会不会是造假?”,“这帮知青是不是自己在吹嘘自己?”等等,而这部书稿客观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如果今天,再次对育新村青年点加以诠释,毋庸置疑,上述所有已体现出“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现代生产力标准,已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代社会理念。如果说,育新村知识青年点是历史长河的一滴小小水珠,那么这滴水珠已经透视出大海的力量,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知识青年运动历史地消失之后,今天的这里,依然矗立着一个普通、年轻、丰收的村庄——育新村,这里的农民继续耕种知识青年开垦出来的土地,继续使用着知识青年建起的水渠,改建居住着知识青年曾住过的房屋,继续收获这片土地的果实…,当年这个小小知青村落,现已成为中国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涓涓汇入祖国农业的发展蓝图之中,归于永恒。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育新村一千二百名知识青年看到,自己青春岁月换回的这一切,将由历史不断地传唱下去,而这实在是育新村知识青年永远的骄傲,永恒的自豪!我们育新村一千二百名知识青年知道,尽管当年自己多么不情愿地来到这里,却情愿在这里付出了许多许多,而这些就是我们的《青春之歌》,就是我们《战斗的青春》,就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2]。尽管如此,面对自己对社会的点点贡献,回首自己走过的那条道路,育新村知识青年同样深刻清楚地知道,所有这些完全不能改变我们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所持有的否定态度,在这一态度上,育新村知青早已同全国知青达成共识,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加以改变。
    这本书是辽宁省盘锦地区一个知识青年点较为完整的资料。作为当年知识青年人数最多省份,作为那场运动“重灾区”的知青集中主要安置基地,盘锦知青有责任将自己的这段历史整理出来,有义务将那里知识青年点的状况展现出来,以对后人有所交待。纵观当下,从已发表的有关知青资料来看,大家从各个角度,回忆记述了那段历史,然而在这些文章中,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青年点的资料,几乎看不到一个完整的知识青年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为此,原盘锦育新村几十名知识青年,大家再次携起手来,携手集体撰写回忆录,系统撰写自己的青年点,撰写这里发生的故事,通过这一篇篇的回忆文章,分层次地剖开自己这只“麻雀”,条理性地展现自己的“五脏”,再现出一个知识青年点建立、发展、消失的过程,再现出青年点里知识青年劳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较为完整勾画出一个知识青年点的历史风貌,这也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知青史料的一项空白。
    必须指出的是,本书在记述辽宁盘锦知青遭遇各种困苦的同时,注意记录了一个知识青年点为国家上交水稻的数量,注意记录一个知识青年点对社会的历史贡献。这部书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源自盘锦知青有着自身的客观条件,能够承担起这一历史任务,能够尽到这一历史责任。对于盘锦知青来说,由于这里的许多知识青年点都曾独立存在,经济上都曾“独立核算”,所以这些知青既不同于“兵团知青”,也不同于插队在农民生产队的知青,或者与部队官兵混编在一起,或者与农民社员混编在一起,知青的劳动付出与社会贡献全都与之混编一起,无法单独加以计算。而盘锦地区知识青年点独立存在的这一特性,则为统计计算知识青年社会贡献这一历史难题,提供了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依据这样一个社会历史条件,本书才能做到以育新村为例,把这个知识青年点历史地进行一次“独立核算”,将当年那些数不清的水稻粮食作物加以量化,以相应的数字形式进行叙述,客观具体地向后人交代知识青年的社会贡献,进而能够让历史透过这里,可见全国知青社会贡献的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主题

816

帖子

82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9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09:14:5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所以要这样写,要这样做,目的就是告诉历史,当年知识青年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间接的,也是直接的。广大知识青年落户农村,不仅缓解了就业问题带来的社会压力,缓解了城镇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等,同时他们作为社会的劳动者,也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直接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绝不应该被历史所低估;我们所以要这样写,要这样做,不是想为那场运动大唱赞歌,不是表达自己的“青春无悔”,只是想说,固然这一结果令人赞叹,可这种做法实在不为可取,其成本太高,代价太大,而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达到上述目的;我们所以要这样写,要这样做,仅仅也是想通过这一方式,告诉后代,辽宁曾有过十四万知识青年,他们用集体青春换回盘锦这块重要商品粮基地,换回盘锦这座新兴城市。用今天当下的语言词汇,是否可以这样说,这些知识青年既是盘锦这块土地上的劳动者,也是一特殊出资人,他们的所出资本就是自己的“青春”,他们青春与这块土地结合,不仅创造出辽宁重要商品粮基地,也创造出了自己的“青春红利”,直至今天他们的“青春红利”依然释放着耀眼的光彩,并将永远恩泽子孙后代;我们所以要这样写,要这样做,无非也是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用自己的“青春红利”祭奠一下自己。当下辽宁知青和全国各地知青一样,已经进入老年,各种原因所致,辽宁知青退休收入普遍偏低,有的甚至低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知青早已成为被社会遗忘的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育新村知识青年点估算了一下自己,那些年里生产了多少水稻,上交了多少商品粮,以期引起社会重视,进而能够改变退休知青目前的生存状态。话虽这样说,可大家十分清楚,这种愿望或许能实现,或许就是一种奢望。事情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在这里祭奠一下自己,用自己的“青春红利”祭奠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青春红利”祭奠自己的过去。
    顺便提及,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至今育新村知识青年点仍背负着不应有的历史评价。在1973年3月,育新村成为辽宁省先进知识青年集体不久,毛泽东主席侄子,原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沈阳军区政治委员、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毛远新来到育新村检查指导工作,此后他还多次来过这里,对这个青年点的工作给与支持,就是这样一段普通的上下级经历,一直被误解误传为“育新村是*毛*远*新*树立起来的知识青年先进典型”。1976年10月,毛远新作为“四人帮”辽宁死党被捕之后,育新村青年点开始受到牵连,从此“被”退出辽宁省内各级先进知青行列,尽管此刻它依然还是盘锦地区水稻产粮高手,依然还在继续上交大量商品粮水稻。为还给历史一个本来面目,本书客观记述了那些历史事实。同时,还客观记录了按照*江*青*意图,在育新村进行的一项农业生产科研项目——水稻生产工厂化实验。
    关于本书封面、扉页。封面采用育新村知识青年点黑白老照片——“1973年冬天,育新四连场院”,照片由当年育新村大队(青年点)报道员、1968届沈阳女知青冯欣拍摄,曾经刊发在《辽宁日报》1973年12月1日第四版;扉页采用当年育新村基干民兵连长、1974届沈阳知青滕立所摄彩色照片——2009年秋天,育新村的稻浪。
    在本书编撰过程中,先后得到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图书馆、营口市档案馆、盘锦市档案馆、盘锦大洼县档案馆、盘锦大洼县新兴农场档案室、盘锦农垦荣兴纪念馆的大力帮助,参考引用了《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顾洪章著》、《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顾洪章著》和辽宁盘锦部分知青的网络回忆文章,在此一并深表感谢!另外,本书愿对《盘锦档案通览第三卷•第八章•知识青年在盘锦》的部分章节片段,作以补充订正。
                                        张 菱   2012年2月29日




[1] 1960年4月10日,经全国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我国颁布《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等等。群众把这些指标加以形象化处理,将粮食亩产超过五百斤称为“跨黄河”,超过八百斤称为“过长江”。

[2] 《青春之歌》、《战斗的青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较有影响的中国文学电影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板凳
发表于 2015-11-3 19:41:43 | 只看该作者
七十年代水稻亩产超千斤,不简单。我插队的地方号称商品粮基地,当年生产队长开会经常说的话:争取水稻亩产跨纲要,把亩产800斤当成远大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8

主题

2489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9782
地板
发表于 2015-11-3 20:33:36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年代,吹牛谁不会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02
5#
发表于 2015-11-4 08:11:44 | 只看该作者
辽宁知青真能干,
水稻生产高亩产,
集结成书齐回忆,
历史真实作全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主题

816

帖子

82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99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9:46: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极娃娃 于 2015-11-4 10:08 编辑

  因涉及版权,恕不能刊发本书详细内容,这里发出有关信息,出于对“中国知青网”的尊重。大陆有感兴趣购买本书者,可自行给出版社发邮件联系购买从出版社订购,出版社中文部会处理您的邮件,本书出版定价:19.99美元。美国学术出版社电子邮箱 manu@academicpress.us 10月中旬,此书北美市场上市,现已出现脱销断档,目前市场售价为39.99美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02
7#
发表于 2015-11-5 09:16:54 | 只看该作者
好棒!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主题

816

帖子

82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99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1:01: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02
9#
发表于 2015-11-6 08:2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 于 2015-11-7 07:33 编辑

文革中,内蒙古的昭乌达盟曾归属过辽宁,因此我曾有机会接触过那些年的辽宁干部和辽宁知青,一直很佩服辽宁人雷厉风行的干劲和聪明能干!我坚决相信你们的成绩是真正用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主题

816

帖子

82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99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7:54:44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11-6 08:20
文革中,内蒙古的昭乌达盟曾归属过辽宁,因此我曾有机会接触过那些年的辽宁干部和辽宁知青,一直很佩服辽宁 ...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9 09:07 , Processed in 0.20601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