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丘山墨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舒婷读书处

[复制链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7
QQ
11#
发表于 2014-12-30 08:44:41 | 只看该作者

三百年村落:保存上杭八大古塔之一   两岸古民居群落,数一数,有20余座,占地都在千平方米以上,翻一翻历史,它们都至少在三百年以上。   再看建筑风格,既有“九厅十八井、穿心走马楼”的古建筑,也有庭院式、方土楼、围屋、徽派建筑,每一栋都可拿来细细品说。   这些古民居建筑,雕刻精美巧妙、形象开阔大气,既有中原遗风,又有南方建筑风格,是客家古建筑的奇葩。   而在这些古建筑中,耸立在村口的一座“八角楼”,尤为显眼。它叫凌霄阁,是上杭历史遗存八大古塔亭阁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为当地学士读书之所。   凌霄阁的外墙至今还留有清代文人墨宝,乡贤沈贤德在阁内题有“澄明月印波心镜,淡荡云飞槛外烟”之句。 文化积淀深:朦胧诗人第二故乡   村子的文化积淀深厚。   进士英豪“双子星”,是客家精神的生动见证:院田是清代二甲进士、刑部主事李英华的家乡,他少有英才,在县内外“声噪一时”。   而忠烈之士李福瑛,在明成化、正德年间曾屡次追随朝廷平定叛乱,特别是曾受著名哲学家、政治家王阳明调遣,成功平定漳州平和叛乱。   李英华和李福瑛的事迹,在民国版《上杭县志》中均有介绍。   在现代,朦胧诗人舒婷,这里是她的第二故乡。她曾于1969年至1972年插队于此,度过了难忘的知青岁月。在院田,她潜心读书,写下大量的诗作。   如今,院田村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正挖掘着先人留下的历史文物和人文资源,保护、开发那些古建筑,准备打造成上杭“最有特色”的客家古村落。
http://www.taihainet.com/news/fujian/cbhx/2013-10-24/115403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7
QQ
12#
发表于 2014-12-30 08:4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7
QQ
13#
发表于 2014-12-30 08:54:57 | 只看该作者

平民舒婷 http://www.mxrb.cn/szb/html/2013-02/14/content_65112.htm



在公众的眼中,舒婷是一个名人,是一个被许多国家频频恭请,坐飞机来来去去的世界级诗人。
在我的眼里,舒婷是一介平民,是清清的小溪边捣衣洗菜的少妇,是厨房里系着围裙煎呀炒呀的主妇,是前街棋牌室内手中稀里哗啦搓牌嘴里嘻嘻哈哈的大嫂,是书房灯光下宁静码字的纤纤宅女。
近二十年前,我与舒婷第一次谋面。跟随单位一个领导,前往厦门,与当年曾在闽西下乡的一帮知青会面,一是请他们为我们的报纸写稿,二是邀请他们回第二故乡观光,参加笔会等等。中午由我们做东,请他们吃便饭。舒婷与她的夫君陈仲义先生也在邀约之列。事先,我心里有些惴惴,舒婷会赏脸到场吗?结果,他们夫妇都来了。我心头兴奋,终于见到大诗人了。舒婷衣着素朴,言语平和,很亲近地与我们拉呱,询问闽西的近况,回忆当年下乡时的一些人和事。将要就餐时,舒婷对我们说,很抱歉,婆婆生病,儿子上学,得回去熬药、烧饭,有先生跟你们在一起就行了。
过不多久,她和先生与一帮知青作家一起,应邀回闽西参加“红土地·蓝海洋笔会”。闻听舒婷来了,许多人争相一睹真容,她便成了视觉热点。在连城宾馆晚间举行的见面会上,舒婷有意分散众人对她的聚焦。如当他先生谦虚地说自己这些年无甚建树时,舒婷却赞赏地逐一点出他近年发表的诗评论著,“内举不避亲”。她的良善用心,过后我才品味出来。
那次笔会,众人游览了冠豸山,当晚宿在“凝碧山房”。由我和同事小许当主持人,举行了一场小型晚会。小许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坐着,专注地听,末了,报以感谢的掌声。这般的诗歌朗诵场面,那些年在大江南北不知上演过多少。记得有一位文友迎回了娇妻,几个同道去闹洞房。我们没带什么礼物,就与一对新人一起,齐声吟诵舒婷的《致橡树》。
第二年,省里举行文代会,我忝列其间。会上,又见到了舒婷。坐在主席台上的她,当选为省文联副主席。会议休息时,她与我们一块坐在会场外聊天。我们向她表示祝贺,她嘻嘻地笑着说,这个官,卖给你们当,看看能值多少钱?哈哈,大家伙被她逗乐了。我发现,凡是有她的场合,因为她的幽默、她的随和,气氛总是很活跃。有一回笔会,一行人坐中巴车往江西瑞金。舒婷坐在前边。车上的人你一段,他一节,说起了搞笑的段子。舒婷也听得咯咯地笑,并转过身来,也来了雅俗共赏的一段。也许是车内的笑声飘出去,感染了前边坐轿车的老诗人蔡其矫,途中休息时,他从小车上下来,强烈要求改坐中巴,可是,领导不让,他嘴里嘟嘟囔囔,很不情愿地被拉回到轿车里。
非正规场合,舒婷活泼放松,笑语连连;正式的会场上,她却基本不发言,主持人请他讲话,她总以自己不善言辞、没啥可说等理由推托。也未曾听说她以著名诗人身份到处开讲座、作报告。相形之下,许多有名或不甚有名的作家、诗人,倒是热衷于赶场子,讲话,研讨,露面等等,喜欢被人簇拥着拍照、签名。就如笔者,在文场中厮混了一些年头,也染上了这般毛病,咋咋呼呼,好热闹,好为人师。想想舒婷,脸上有点发烧。
两年前,舒婷参加上杭县新建的瓦子街开街仪式。她又被请上了主席台。仍然是没有讲话。我在下面看她,与前些年相比,她本就不属俏丽的容颜,显见得有些老态了。岁月无情。回到台下,她开朗诙谐如故。
有一次见面时,我带上一册几年前买的她的诗集,请她签几个字。舒婷提笔写道:不好意思,让您掏钱买这本小书了。朋友张灿隆对我说过,他年少时,骑单车从永定山乡到了厦门,专为拜见景仰已久的诗人。当他诚惶诚恐地走进鼓浪屿中华路十三号时,舒婷热忱接待了这个不速之客。她削了一只苹果让小张吃,细致地翻阅了他带去的自己的诗歌习作,诚恳谈了她的看法。小张请她在本子上签字,舒婷写道:愿你爱诗胜于爱诗人。灿隆兄如今是从商之人,一如既往喜欢买诗集,读诗歌,偶尔也写两首。
壬辰年仲冬,一群喜爱诗歌的人们走进了舒婷插队的上杭太拔乡院田村。东道主也邀请了舒婷夫妇,可不巧,他俩因事走不开。舒婷已好几次回过院田,看望她的房东、房西,看看村里其他熟识的乡亲。她写了不少遥想院田、纪念乡亲和已逝知青的文字。我们在村里找着了她住过的房间。门锁着,我们站在外边,想象着她和知青姐妹在这间屋子里的呢喃絮语。她曾经住过的另一幢房屋,已拆旧建新。问老房东,当年舒婷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他道,没什么特别呀,就是喜欢安静,收工回来,有空就待在房间里读书。
当今之世,做普通百姓不易,做名人不难。名人大多风风光光,衣食无忧。然,做一个有平民情怀、不摆架势、不作秀拿腔的名人,难!
而舒婷,在她的血液中,在她的骨子里,似乎上天赋予了她平民的基因。否则,当她遥眺着神女峰,也就吟不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 黄征辉



下一篇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7
QQ
14#
发表于 2014-12-30 09:00:29 | 只看该作者

因为舒婷 http://www.mxrb.cn/szb/html/2013-01/29/content_64190.htm


图为上杭太拔院田诗会上,诗友深情吟诵诗作。 黄征辉 摄
□ 陈碧珍
如果你不曾到过乡村,如果你不曾来过院田,你未必知道,有一种时光,又寂寞,又美好。
院田村是以树的姿态,侵入人的视线的。蓝天。旷野。苦楝在村口静默着,又写意,又苍凉。苦楝很老,很高。立在树下,将头仰起,便可窥见树冠上一串串苦楝子。大多淡黄色,柔和,饱满,灼灼闪亮。有些褐色的,失了水分,黯淡,干瘪,空荡荡垂挂枝头,像绝望的句读。那是失恋的苦楝子吗?都说“苦楝”即“苦恋”,贴切吧?那么树在苦恋着谁?透过疏密有致的苦楝子,可以看见天蓝得淡而高远。这时候便不可抑制地想起一棵树想念一个人。午后的风软软拂着,缠绵的气息变得浓烈。风知道么?树知道么?我曾如此疯狂苦恋,苦恋她笔下那棵燃烧的木棉,那覆盖过我整个青春岁月,最美的树的意象。
到院田的那天,是冷冬季节,连日阴霾天气里开出的一个艳阳天。
如果不是亲历,你很难想象,彼时院田村的盛况。黄发垂髫,扶老携幼,鸡犬相闻,笑语盈盈。到她的旧居的感觉堪称震撼。人,到处都是人。桥边,溪边,路边,屋下,人潮汹涌。因为她,质朴的院田人简直不知该以何种方式才能表达足够的隆重与敬意。过桥,沿石阶向上,踏进那栋写着“生气盘郁”的大院,再一次被震撼。还是人。层层叠叠的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如雪的女人,碎花围裙,大红袖套,端坐小板凳,神情庄重,在冬阳下静候。而那些顽劣村童,穿梭其间,乐此不疲,眼角眉梢,有按捺不住的兴奋与期待。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院子围墙上,铺天盖地的,她的作品。那些诗文印在淡蓝的纸板上,背景是桃花源般的美丽村落,正如眼下的院田。这些美妙的诗行,如果放在高贵典雅的展览厅,或者艺术馆,或者别的人类文明程度较高的地方,都不会给人这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们置身柴垛边,混杂在黄土灰墙之间,倚靠在岌岌可危的废弃的鸡舍猪圈上,诗意纵横,一触即发。一眼望去,心被重重一击,震得人说不出话。它们如此突兀,又如此曼妙。于断壁颓垣中开出红硕的花朵,会是怎样不可思议的意象?她是否想过,有一天,她的诗歌会贴满她曾经住过的大院?可曾想过,会有这么多人,以朝圣者的姿态,赶赴一场灵魂的飞翔?
没有开场白,甚至没有过渡,一首《致橡树》在大院里汩汩流淌,拉开诗会序幕。当太拔中学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声响起时,会场顿时安静下来,当伴舞的学生在临时搭起的舞台上翩然翻飞,所有的目光都被深深吸引。青春的激情开始在胸中喷涌。有人情不自禁举起相机,把画面永远定格下来。有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在他人的吟咏里找寻一去不复返的旧日时光。那些老人孩子,或者目不识丁,或者牙牙学语,在这一个平凡的午后,自始至终待在那里,侧耳凝神,听着未必能懂的语言,接受灵魂与诗歌的沐浴。
心,突然有柔软的触痛。
绕过热烈的舞台,推开门,右拐,上楼梯。楼梯尽头,就是她的闺房。楼梯为木质,已被时光磨得溜圆,一边嵌在粗粝的黄砖上,一边几近悬空。高,窄,逼仄。提心吊胆踩上去,想象十七岁城市少女,怎样小心翼翼地上下攀爬。在一扇低矮昏昧的旧门前站定,门环缄默,锁住四十载岁月,亦锁住来者好奇的心。门上大红“福”字,颜色尚鲜,边角却已破残,又喜庆又衰颓。默立门边。时光静好。恍惚中,一红衣少女,“吱呀”一下打开门,红唇皓齿,笑靥生动。
夕阳从天井上空淋洒下来,一片落寞。簸箕,扫帚,尖的斗笠,红的塑料桶白的脚盘,斑驳的墙体,颓败的灶台。唯不见佳人,不觉怅怅然。
盘桓许久,恋恋不舍走了出来。人去楼空,舞台上那几个飘逸的大字——与舒婷的诗歌一起飞翔,以俯冲的姿势,再次侵入眼帘。是的,她,就是我的苦楝,我至今尚未有缘谋面的木棉。
门外,儒河之水,无语流淌。这个晴朗的有风的午后,分明有许多人与我一起,目睹了这一乡村盛宴,我却仿佛分开所有的人与事,独自一个人,踏着她的足迹,趟过一条叫做青春的河流。
这样的时光,美好着,寂寞着。



下一篇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7
QQ
15#
发表于 2014-12-30 09:06:34 | 只看该作者

特稿:上杭县大力发展知青文化旅游
2014-11-28 16:26:34
作者:上杭县旅游局 刘玲燕、罗燕
浏览次数:121
    中红网福建上杭2014年11月28日电(刘玲燕、罗燕)11月25—27日,400多名曾经在上杭生活劳动的厦门知青重返上杭参加“首届厦门知青第二故乡(闽西/上杭)文化节暨大返乡:上杭客家文化之旅”活动。在三天时间里,厦门知青们参与了知青书画摄影展、“杭川情.故乡行”文艺联欢会、知青老歌街头快闪、《杭川汀江图》品赏座谈会暨鹭岛杭川书画笔会、知青作家著作赠送仪式暨《家园画报》发布会、故地重游、旅游景区观光体验等活动。
    据了解,上杭是闽西各县(区)中接纳知青最多的县,当时大约有8000多人落户上杭。除了当时的城关公社(现临江镇)外,其它公社都有知青前往落户。知青们在这里得到了当地乡亲的照顾帮助,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上杭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
    近两年,上杭县以知青文化为依托,推进知青文化旅游发展,致力打造闽西知青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知青文化旅游中心。一是推进知青落户点建设。结合福建省乡村旅游“百镇千村”工程、市县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古民居维修保护工程,全县选取了古田五龙村、太拔院田村、湖洋文光村等5个资源禀赋良好、综合条件比较成熟、知名度较高的乡村作为示范点带动其他知青落户点建设。目前,古田五龙村建设了知青人家、农耕文化展示馆,引导开发“知青餐”;太拔院田村打响“朦胧派发源地”、“诗意院田.梦里老家”品牌,对朦胧派诗人舒婷生活过的民居进行修缮维护,大力营造知青文化氛围,引导当地居民发展知青客栈;湖洋文光村依托当年知青劳作的观音井百果园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二是打造知青文化旅游线路。以较多知青落户的古田、中都、蛟洋、溪口等乡镇为核心,融合全县主要旅游景点串联形成知青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让知青们充分感受乡土气息、回忆上山下乡的日子、体验上杭旅游发展成效。三是强化知青文化旅游宣传。上杭县以厦门知青来杭开展厦门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联谊会、湖洋观音井诗会、太拔院田采风笔会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打造知青“第二故乡”品牌。同时,以厦门知青联谊会为平台,充分发挥厦门知青的作用,加强上杭与厦门两地经贸、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扩大厦门游客在上杭客源市场中所占份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338

帖子

844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45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22:23:3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14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公鸡能不能下蛋“的转文,读来很有意思。作者直率、实事求是批评舒婷不应夸大”舒婷读书处“的作为,成名后更应虔诚谨慎行事。仅此文一说,我也倾向作者的观点。早在知青网上就知晓舒婷这位知青女诗人,但没读过她的作品。好奇之心搜索了一下舒婷读书处的”上杭县太拔乡院田村“。



                 谢谢逗你玩论坛元老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146

帖子

47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51
17#
发表于 2015-1-17 13:32:27 | 只看该作者
我爱致橡树这首诗,如果在知青聚会时朗诵是否合适呢,舒婷开创了朦胧爱情诗的里程碑。不攀高枝不借用爱人的光环,而是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共享。。。。。。,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足下的土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9 00:52 , Processed in 0.20401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