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屹梁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岁月】叶广荃 : 那山、那水、那人 ...

[复制链接]

2610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7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08:10:52 | 只看该作者
1969年2月2日,那年我十六岁。天气也像人的心情一样,阴沉沉的,我登上了西行的列车,带着对家、对母亲的依恋和牵挂,走得匆忙而无奈。

黄土高原上的那场雪真是大,放眼望去,天地一片混沌,银装素裹的高原蜿蜒起伏,夹着一道道的沟壑,旷野静寂无声。一辆辆车轮子上缠着防滑铁链子的大卡车,满载着北京下乡知青在白雪覆盖的盘山道上,向着陕北高原的深处驶去。

记得是中午才到县城,延长县城一面背山,延河沿公路顺势穿过城里继续向东。下车的地方是个平整的小广场,广场上人、车、驴熙熙攘攘,各村来接知青的老乡早已等候多时了。人是灰头土脸的人,车是木质架子车,驴是个头儿不大的灰驴和黑驴,时不时还龇牙咧嘴地叫唤几声。我和同学们跺着冻麻了的双脚,等着村里的老乡来认领。

“后段家河的,谁们是分在后段家河的?”一个中年汉子用带着浓重鼻音的陕北话大声招呼着,凡被他点了名的都围到了他身边。五个男生、六个女生,共十一个人。只见那汉子穿着一身蓝黑色自家染的粗布棉袄棉裤,腰间扎着一根绳子,头上扎着一块已经洗不出本色的毛巾,个子不高,瘦小精干。“我是后段家河的队长段京玉,把你们分到我那哒咧,咱就相跟上紧忙走,还有五十里路哩,赶天黑前要翻过山才成。”

在段队长的招呼下,我们上路了,要走五十里山路才能到村里,况且是盖满积雪的山路。出了县城向东,走了一段慢坡后,转过一个弯儿就开始上山,路又陡又滑,我们女生互相拉着、拽着、搀扶着,一步一滑地、艰难地走着,虽然只是背着随身的书包,不一会儿就走得气喘吁吁、浑身冒汗。

由于是山路,连架子车都不能用,行李、箱子全是靠驴驮和老乡们肩担、背扛,路上听说我们刘家河公社的一个女生居然带了一架钢琴,八个老乡愣是从县里翻山越岭地往村里抬。

没人说话,只听见自己踩在雪路上发出的咯吱的响声,我越走心里越担忧、沮丧,越走心里越凉,光进一次县城就这么难,今后还回得了北京吗?

到陕北第一宿的热炕睡得我们像翻烙饼,不过真是解乏。早上起来女生小刘神秘地说:“你们猜我做了一个什么梦——铁箅蒸笼!”

没多久,就过春节。段队长怕我们想家,知道我们也不会做饭,就把知青分在了老乡家里过年,而且还一再说,这是任务。谁能料想到过这个年却是老乡家“最后的辉煌”,陕北去年遭了灾,等待他们的是饥荒,他们把一年中最好的吃食留到了过年,而且还无私地招待了我们。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陕北的老乡真是好啊。

很快,我们就知道了队里的一个工只值一毛多,也就是说一个工分才一分多钱。男生一天定八分,女生一天定六分,女生一天也就勉强挣到一毛钱,闹不好到年底工分总数不够还得倒交粮食钱。切实感到了生存的艰难与不易,陕北真是穷啊。

没多久,我们就不是刚来时吃当地的酸团子(玉米面发糕,不放碱)难以下咽的学生了,而是成了一群见什么都吃的饿狼,比起老乡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初到陕北的几个月吃商品粮,每人每月三十几斤毛粮,最后实在不够好像上面给涨到四十斤。每个月一到月底的几天是最难熬的,记得有一次只搜刮出来一些豆子,于是就煮豆子吃,闹得全都不消化,胃疼、拉肚子。而一旦把粮买回来,则就像过节一般,先过过嘴瘾再说。

一个月初,我们决定吃捞面,纯白面,不掺豆面的。事先做了一大盆浇面的卤子,不过就是土豆丝加上盐和水煮一煮,主题是吃面。一锅面熟了,锅台上摆着十个饭盆(一个女生来了不到一个月就当兵走了,剩下了十个人),十双眼睛眼巴巴地盯着,每个饭盆只能分到一个碗底,迅速吃完后又继续擀面,等待下一锅。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大块面吃完了接着再和面、再擀、再煮,直到瓦罐见了底,面没了。王蕴环说:“你们知道咱们吃了多少斤白面吗?整整二十斤,我昨天推完磨是过了秤的。”这顿面从中午一直吃到晚上,每人平均二斤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8 10:39 , Processed in 0.095005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