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西南的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的文达雅山悬崖上,距奥兰加巴德100公里,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七八百米,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塑和壁画,惊艳于世,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双壁。 我是从孟买坐火车到奥兰加巴德的,再转乘长途汽车到阿旃陀石窟。在奥兰加巴德赶上了当地的象神节,信徒们都围坐在寺庙外,享用着寺庙提供的免费食物。在奥兰加巴德,到处都沸腾着,卡车上站满了年轻人,他们不停地呐喊、唱歌,手舞足蹈,有人还敲着鼓,从没见过如此亢奋的印度人,一直都认为他们是安静和懂礼貌的。整座城市有些破烂不堪,垃圾遍地,道路坑洼不平,建筑也年久失修,犹如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不时有流浪猫、狗从你身边走过,仰头望着你,等待你的施舍。 “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意为“无想”,共有29洞石窟,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间佛教文化遗物,后随着佛教的衰落而湮没于丛莽之中,直到1817年才被一个叫杰克的英国考古学家发现。石窟天然岩凿,其中有5个拱形天顶,正面设有宽大的天窗,后部穹窿的中央部位是供奉祭拜的圣物的佛殿。其余有供祈祷的大殿和居住的禅房。佛殿内有一座圆形佛塔,用于收藏释迦摩尼佛指舍利和圣者遗物。禅房内有石床、石枕、石桌、佛龛,设施较为简单。阿旃陀石窟的壁画和雕刻也因时间不一,各具特色。内容多为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场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舞乐等狩猎、畜牧、农耕等场面。 竺多王朝皇帝哈里谢纳开凿的第1洞石窟,像宫殿一样豪华,窟内有一尊释迦牟尼雕像,高3米,被称作是“三面佛祖”。从正面看,佛似喜悦,从左面看,佛似痛苦,从右面看,佛似冥想。拱门雕有十余个飞天仙女,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中间有一大厅,四周壁上画有500罗汉图,其貌各异,表情丰富。窟内两侧有莲花手菩萨和金刚手菩萨, 妙像庄严,头戴宝冠,肌肉匀称。还有一幅《波斯使节来朝图》,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问同好的场面。窟中还有灌顶图、尸毗王本生图和降魔图,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2洞石窟之前都属于佛教的石窟,佛主的边上都有两个侍从,说明已经是大乘教的派别了,而小乘教只是有一个莲花的标志。婆罗门教的石窟主要在14洞石窟,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等级森严,把人分为四种姓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地位最高,为贵族和学者。刹帝利为教士和商人,吠舍为农夫和战士,首陀罗的地位最低,为农奴和奴隶。公元前6世纪至四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4世纪以后,随着佛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公元8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逐步发展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都信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只有达到了梵我同一,方能获得解脱,修成正果。 16洞窟左边墙上的壁画,是乔达摩出家修道时,她妻子悲哀流泪,斜坐在椅子上,微低着头,忧伤欲绝。在16洞的外面,有一条小路,是在岩石上凿出的,从石阶下去有一门,门两旁各有一只黑象守门。再往前就是巴格拉河岸,据说玄奘当年正是在这里登岸的,在17洞窟的兜率天宫讲学说法,墙上的一幅画讲述了这些。众多的善男信女骑马、乘车从各地赶来,坐在那里认真听讲。画中人物表情各异,其中还有孩子,抱在母亲怀中,左顾右盼。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讲到了阿旃陀:“爱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感到了山壁石窟的壮观,和所在环境的优美。 26洞石窟中,有一个巨大的卧佛,侧卧在床榻上。我看过香山卧佛寺的卧佛,也看过莫高窟的卧佛,无疑阿旃陀的卧佛更大,更精美。梵语 arinivana,音译涅槃,意为“圆寂”。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在参观时,讲解员说,中国的莫高窟很大部分是借鉴了阿旃陀,我还特地在网上查了一下,莫高窟建于公元336年,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两者相差了四五百年。讲解员蓦地问我有没有信仰,我一时愣怔了,有些尴尬地回答没有信仰。讲解员瞪大眼睛望着我,意思是说,你不信佛来阿旃陀干什么。在印度无法想象没有信仰的人能够生活得下去,可我不信佛,不是也生活得挺好吗。 由于刚下过一场雨,有幸见到了山间瀑布,还看见了有彩虹,从山的一头到另一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