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行之十八
农垦橡胶历史激励人心 文笔峰古文化源远流长
二月春风拂面,在二月末最后一个星期日我们上午来到海南农垦橡胶文化博览园。导游是一个知青的后代,他的父母曾经是上海知青,听他介绍得知海南农垦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明显企业特征,同时又承担着社会和民生职责,还带有半军事化痕迹,亦城亦乡、亦农亦工、亦政亦企的特殊经济体制。
橡胶树最初生长在南美洲,经过人工移植,广泛在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种植,这一树种对于气候有着明确的要求,地处祖国南端气候温暖的海南岛成为了发展地区。早在1906年,爱国华侨何麟书就将天然橡胶成功引进海南,他所创立的琼安胶园成为海南第一个橡胶园,也是中国早期橡胶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天然橡胶史上的“活化石”,后在1951年由国营坡塘橡胶垦殖场接管。
“橡胶王”雷贤钟是一位杰出的归国华侨代表。“新中国成立了,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得回去。”雷贤钟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他放弃优越闲适的国外生活,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以雷贤钟为代表的归国华侨们为海南农垦的橡胶种植事业发展倾注了他们的毕生的积蓄与心血。1954年,为了支援我国的橡胶种植事业,他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从马来西亚带回了优质的橡胶品种到南田农场种植,这在当时“一粒胶种,一两黄金”的情况来下可谓是弥足珍贵。在他的细心照料下,这些橡胶苗的成活率超过了80%,第一批优良品种的橡胶树在1959年就顺利开割,他栽培的优良橡胶品种还被推广到了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一时间迅速改变了我国橡胶生产落后的局面。
现在,当我看到农垦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和资料照片,就不由得让人的思绪又回到那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都来支援建设海垦的年代,那段艰难万险创业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宝贵记忆,那动人的歌声和感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激情燃烧的岁月。
农垦,顾名思义是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我曾经在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工作过,因此一听说是海南农垦,就感同身受,特别亲切。一日为农垦人 ,一世怀农垦情。
在海南农垦博物馆里,那些曾被使用过的器材被保存了下来,并用照片、画作等形式生动再现了当时农垦人为了祖国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当时的测量仪器、镰刀等劳动工具,这些历经沧桑的老物件记录着主人的点滴过往。正是因为它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橡胶紧缺问题也得到极大的缓解,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海南农垦在几十年中也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迈进,有了属于自己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农垦人也一代代扎根于此,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为海南的经济、文化、工业领域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当初支援农垦建设的队伍中,有这样一批特殊的群体,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在海南农垦刚创建时,这些解放军的复转官兵和退伍军工便汇入了海垦大军的滚滚洪流。在艰苦长期的农垦建设中,他们依旧发扬着在解放战争中的光荣传统,使海南农垦形成了独特的军垦建制和作风,成为开拓、建设农垦橡胶事业的中坚力量。为了响应党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一批批的知识青年奔赴农垦支持垦荒。1968年,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汕头、佛山、湛江和海口等地的十万知青聚到了海南这片热土上,踏上了在海垦“上山下乡”的生活。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海垦的前期发展建设带来了知识才华和城市的文明,更是为海垦的建设注入了一股股新鲜的血液与活力。种橡胶,是当时知青们下乡支援生产的主要任务,为此,他们奉献了自己的宝贵青春。
半个世纪以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垦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不仅完成了屯垦戍边的光荣历史使命,也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带动和辐射了周边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开发建设海南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走近橡胶树,看见橡胶树伤痕累累。导游介绍,割胶很有讲究,割好了不仅胶汁产量高,橡胶树的自身恢复也快,割过橡胶的刀口愈合之后,还可以产胶的。割得好,一棵橡胶树可以割半个世纪甚至一个花甲。也就是说,养护得法的橡胶树,可供一个割胶工收获一辈子。割胶女工装备很是英姿飒爽,身上挂着电池,头顶装着胶灯,长筒靴,一把专门的三角割胶刀,磨得雪亮。她们用刀轻轻从橡胶树上划过,橡胶树就出现斜斜的伤口,流出白色的血。割胶女工每天凌晨1点,她们就得进林子开始割胶了,只有在凌晨,胶汁才会分泌。等到天亮了,胶汁就流得缓慢,到了8点左右,她们就得收胶汁。如果运气好,一天她们可以收获一百多斤胶汁,可她们每月的工资只有两千元左右。想想那些演艺娱乐人,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真是对比鲜明啊!
海南农垦磕磕绊绊、风风雨雨的走过半个世纪,如今已是辉煌不再。他们在推销自己制作的橡胶垫子、被子、枕头等,我去泰国旅游时就买过这些床上用品,现在为了支持与我们同样的农垦人,为了这些可敬又可怜的割胶女,我们又花8000元买了一套床上用品。且当作我们对农垦人微不足道的回报吧。
下午我们来到文笔峰,它位于海南省定安县的中部,它平地拔起,山色秀美,为定安八大名景之一。文笔峰从山腰至山顶主要由玄武岩和片理岩组成,山上植被茂盛,山顶常有云雾缭绕。文笔峰,又名文豪岭。古代这里出了不少的文人、才子,被明朝明神宗誉为"三朝硕士,一代伟人"的礼部尚书王弘诲,就出生在文笔峰脚下雷鸣镇龙梅村。这里自古被视为“龙首龟背”的风水宝地。天人合一的山水意境融合盘古文化、道教文化和历史文化等优秀文化理念,建成了一座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道教养生、宗教朝圣和文化研究为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文化旅游区。景区内建有玉蟾阁、药王殿、财神殿、文昌阁、慈航殿、文笔书院、元辰殿、妈祖殿、黎母殿、转运殿、月老殿七星殿 、玉清殿 、养生殿、居士林等。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参观了元辰殿。听导游介绍了一些生肖知识,原来金木水火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
据司马迁《天官书》记载,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与天上的南极星相对应,南极仙翁即南极星,因南极仙翁主寿,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文笔峰的人杰地灵便缘于此。我们好歹也沾点儿灵气。
文笔峰相传为盘古的鼻梁所化,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世间最早出现的一座山峰。盘古是宇宙万物之初始,是世界文化之根源,盘古的鼻子是吸纳天地精气的地方,被当地黎民百姓视为祥瑞之地,受世代海南人民顶礼膜拜。我们好歹也沾点儿精气神儿。
峰峦云海之间是南宗圣境玉蟾宫,其供奉祭祀中国古代先祖数百位,上有沧海桑田盘古蟾,内有神仙修行真洞天,东有北斗七星守苍翠,西有九宫八卦护乾坤。我们在此拍照留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关于文笔峰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相传很久以前,有位仙人挑着一担仙土准备送到王母娘娘的蟠桃园,路经定安的时候,看到这里人杰地灵、美景如画,便停下来歇歇脚、饮酒赏景,一筐土放在自己的脚下,另一筐土放在旧州,不知不觉仙人就喝醉睡着了,结果召集化成了仙人石,两担土变成了两座山,定安这座山就是现在的文笔峰。王母娘娘在天宫里怎么也等不到那挑土的仙人,于是她派了七仙女下凡来找找,仙女在定安找到了挑土的仙人,但他喝醉睡着了,怎么叫也叫不醒,仙女等得也困了就躺下来睡着了,等她醒过来已经到了回天宫的时间,可是挑土的仙人还在呼呼大睡,没办法,仙女只好一个人回到天宫向王母娘娘复命去了,而她睡过的地方留下了一张石床,石床所在的岩洞被称为娘子房。故事代表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据说文笔峰原名李家岭,大唐以东方帝国的恢弘气象,无远弗届,举凡生民往来之处,都被纳入其文明开发的蓝图,海南当然也不例外。李家岭独得青睐,李家岭的命名,给定安带来了生气。汉人源源迁入,从那时起,李家岭就成了海南文明开发的一个象征。
树高千尺 ,根深在沃土。文笔峰古文化真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啊。做人如山, 望万物,而容万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诚坦荡生活每一天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