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也是用茅草搭盖的,处在知青宿舍的东南角,紧靠着西南的山涧;山泉水绕着側门而过,门前打了一口井作为全队知青职工生活用水;厨房内一项中最主要的是锅,锅的口径一米多,同属铸铁质地,黑不溜秋,烧出的饭菜有时还会渗出一股铁锈味;与大铁锅配套的是木质锅盖,湿漉漉的重得要命。柴灶的烟全靠烟囱排放。 建农场初期,土地归集体经营。后来,为了解决知青、职工吃菜,调剂不足,队部拿出少量土地按人头划拨给职工开垦,由各家耕种,种什么、怎么种均由自己做主,故称自留地。知青吃菜地不受限制,两块山坡劈为菜地规模还是蛮大,只是山高气温低种不出多色品种,萝卜、大白菜、土豆成为主菜,常常还调剂些海带、酸干菜等。 我曾担任过记工员,方知一亩一分地的大小,平常量地记工分就是用‘弓’来丈量,‘弓’是用木方做的,上面做成一个手握柄,中间是卯榫的框架结构,下面是以两米长的木棍为定量单位。遇上开荒,从山坡下面往山坡上面丈量一分地,一共有16弓长,差不多32米,上坡面积特别显眼示大,如果从下往上看你会为一分地之长度而惊叹! 呆了几年,也就适应了那里的情调,常春藤爬满了整个山包,野鸡的咕鸣、山雀的宛啾、门把手是旧的,都带着原始的味道,杜鹃花和梓树那样美到凋谢,这是我居住的山峰。 每个人都有过难忘的经历,这些经历又都和时代大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故事或催人泪下,或令人喷饭,或催人奋进,或仅仅让人温故而知新。总之,人需要生存,需要竞争,也需要故事,因此有人说,知青时代,是幸福指数最低的时代。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那个年代知青的真实生活现象,许多都是无法想象的冷色调,细节也是冷冷的脱离现在的尘世,睥睨他们的内心,凉凉的把东山峰农场的世情、人情运笔如刀一般的撕开给人看,从来也不管那些寒意入骨的真是会不会吓到人。可是当我今天看这些记录就像在当年的灯下一句句阅读知青真实的‘纪实’一样有种复杂的心情。 其实,当年知青走过的路,我也从未缺席,并且与此同行。因此,在我的记忆里还是担心我的文笔表达不出那淡远的原生态的幽默和悲哀,与文字迷人的真实韵节相差甚远。 东山峰与“湖南屋脊”壶瓶山隔山相望,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1公里,主峰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51.23平方公里,由于其山势磅礴、连绵起伏,又有“四十五里东山峰之称。它周围有泥市镇,南北镇,山后面是古罗,钟岭,对面是张家山,观音尖等,自从知青来东山峰后,此地情况就发生了许多变。 知青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比较艰深复杂的问题。十六、七岁是有着荷尔蒙的盲目倾向,也是情绪最阴差阳错的时候,加上理智上的困顿、迷茫,连走路也有被风勒住喉咙的窒息。这就意味着少部分知青放弃了许多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生活色彩而走向一些极端,制造了“上山下乡”路上之百态。 东山峰农场的知青都是从原学校连、排编制下放的,所以安排在队上也是按此建制分在一起,因此,彼此都熟悉,而且即容易形成躁动的青年群体。 当地原来有逢时赶集的民俗。但此时的赶场有了许多新的面孔,一群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姑娘丫头都聚集在一起。他们赶场,实际上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也是聚集开心、互通信息、联络情感的平台。但是赶场之中也夹杂着个别品行不端的知青,他们趁人多拥挤下手方便,挤进人群里,用左手拿衣服或者别的物品 作遮挡手段,以右手中指与食指形成人工‘肉钳’形式偷偷地就伸进了别人的口袋夹着不劳而获的钱包。扒手轻松的扒到几块、几十块然后逃之夭夭。被偷者一时木讷的站在原地,过后一时又说不出话来,猛然呼天抢地,一副捶胸顿足的样子。目睹着两种心情的反差,我心里顿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边是熟悉的知青,那边是无辜的群众,也明白是非的对错。 人生总有这么一个阶段,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活得光明正大,每个人都有自己处事的方式,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性格,在知青年代的世界里,没有谁会傻乎乎的有那么高觉悟和境界。我本想抬头挺胸前进,却又偏偏粘上一个出生不好又遭政治歧视的‘黑五类’子女名分,即使想仗义执言,面对那些顽皮之徒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唯有明哲保身亦? 揉碎满怀轻愁,想起那些发酵已久的往事,在没人嘘寒问暖的日子,孤独漂泊的灵魂渴望故乡,相同的人总能相会,记得刚到农场一个月,由于山上住房和生活的现状,那些不堪艰辛劳累的调皮知青却因想家就偷偷结伴跑回了长沙,这件事一时轰动还比较大,也警醒了农场领导。 时代的委屈,把那个空白了的时代在漂白的同时也泛红了知青生活的多彩。鲁迅就说了一句很冷酷的话:“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而那个年代的物资生活的匮乏,青春理想的困惑,精神生活的缺失,超体力劳动的强度和大多数知青家庭经济状况的拮据,从挨饿受冻的滋味开始,少部分人认为‘混混’就可以了,心灵一天天沉淀下去,理想就稀释了追求的浓度。 从知青的过去读到悲壮的不少,读到荒唐的,我也只听说。 曾经队上知青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还是他们笑着说出来让你流泪的往事;72年七月份,有五、六个知青受不住生活的艰难,如是就相约一同跑回长沙。因为受第一次知青逃跑事件的教训,后来农场保卫部门和石门县公安局对知青私自跑回去的踩取了一些措施,加上那时住旅店、坐车一律凭农场或者队部开据的证明放行。因此,他们不敢坐车,甚至也不敢走大路,从东山峰到石门县有一百二十多公里,如是他们就插小路走夜路,一路‘打劫’,一天走几十公里。晚上就夜宿荒外,一次夜晚,山里漆黑一片,借着星星的微光他们露宿于一个山包,为避蚊子叮咬他们买来几盒蚊香绕山包一周点燃,第二天清晨起来一看,才发现原来他们睡的地方是一个坟堆,就这样风餐露宿,数天后,好不容易走到石门县想搭车回长沙,结果又被民兵盘查后发现,最终被遣返回东山峰。他们的故事像是一部灵魂的流浪,苦难中隐藏着时代特有的特征。 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在时代的逆境中仍有许多知青百折不挠积极进取,挺过了那段生活中的艰难,没有做任何有损知青人格的事。但有一些知青却用一个诅咒的心看人间时,他们奉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贱则无敌的弯曲了正常知青生活的倒影。为此,那些不淡定的心里开始在他们心里失衡。行动上就干起了偷鸡摸狗、偷腊肉、偷菜、偷供销社商店里的东西。一个偷字写尽了那个年代知青心灵被扭曲的灵魂。他们打破兔子不吃窝边草的规则,甚至连自己队上也不能幸免。曾经就听过知青描叙抓鸡的绝技;白天瞄准别人家里的鸡舍,到晚上就偷偷地溜到鸡窝边,悄悄的把鸡舍门撬开,然后将左手指撒开形成插勾状态,再从鸡腹部平揣,使它不受惊,揣出鸡窝后迅速将其脖子一扭,立刻就断气了,塞进统袋里面神不知鬼不觉,此时主人还全然不知。 农场周围公社和邻近的乡镇多有自家狗莫名其妙的失踪,甚至连狗崽子也一同不见了踪影,捉狗打狗的手法老到、多样,他们用狗肉来含存个人的脂肪,丰富自己的蛋白质。而山里和茅草堆里却可能会发现狗骨架的痕迹,作案者一般都是农场的知青。 四十几年后我再回东山峰,从泥市镇到南北镇,从寂静的农家到偏僻的商店,行走在东山峰的天街,路过超市、旅社、酒店。张家的狗还在,李家的鸡舍也不差一只,超市的货物一样不少,真有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感觉。 如果把时间挪在四十五年前的知青年代,行走在这些地方,恐怕狗儿没了,鸡也少了,商店的货物缺了,而知青早已被人盯住了? 如果生命是一趟无法回头又无法循环的旅程,那么知青在山上的‘那些事儿’已今非昔比。生活给了知青最残酷的一面,也流进了青涩所有的眼泪,更是伤害那里朴质的农民和农场职工。它也是萦绕在我心头的疑问,挥之不去。 岁月蹉跎。在山上的‘那些事儿’给了知青最残酷的一面,也流进了青涩所有的眼泪,宛如深深经历了一遍不曾想象的人生,生命好像也更广泛了一些。现在笑我们,皆因我们曾经荒唐过,爱那里,是因有纯朴的民风和壮美的风景。 炎热的夏季已经褪去。合上往事的回忆,与知青时代作最后的告别,让新的故事重新开始。使‘那些事儿’风风雨雨之后顺其自然再不打扰,好好照顾自己的心地,走过这淡淡流年,只要大地还在脚下,我们依然是一棵不倒的树。 2019.9.1草与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