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7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碧云寺

[复制链接]

31

主题

32

帖子

17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3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8 15:39: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些时的一个午后,忽然就有了去碧云寺看看的想法。已经很多年不去了,这一次去,是要重温它的旧貌。另外就是刚刚读过散文《山中杂信》,想去踏寻一下作者苦雨斋(周作人)的遗迹。

记得上一次去碧云寺,是少年时的事了,那时这里还不收门票,进香山即可进寺。此番再去,已经开始收票,但因为已是年过花甲了,不须再购买门票,出示老年证即可进门了。这让我想起故事里讲过那棵隐身草了。

碧云寺还是那个旧模样。跨过门前的旧石桥,进了山门拾级而上,先后要走过五层院落,便来到金刚宝座塔的前面,也即是全寺的最高点。

可惜的是塔已经关闭——台阶入口处横着栏杆,挡住上行的石磴。不能走上去看了,只好在台阶下边仰视,望着高处的白色塔尖,显得是那样突兀。因为仰角太大了,难以看清楚塔的全貌;只感觉那凸出的塔身,与五塔寺相类似:平顶上也有好几座尖塔,塔身通体都是白的,参差排列在蓝天晴空下。

记得先前来这里,仿佛是可以登上去的,站在上边,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寺的景象。现在只能站在台阶前仰视,再回身瞄一眼下边的建筑。

往东一条主线依次是:一座汉白玉雕刻的三洞门大牌坊,坊上书刻标示:西方極樂世界阿弥陁佛安養道埸。牌坊以下则是:孙中山纪念堂,菩萨殿,大雄宝殿,山门殿等。整个寺庙座西向东,院内完全被松柏树覆盖,与殿堂屋舍相掩映,在山的怀抱中郁郁葱葱。这里的环境景致,正如前人描写的那样:

西山一径三百寺,
唯有碧云称纤秾。

这条主线南侧的院里,有著名的五百罗汉堂,及一些附属建筑。北侧是水泉院以及清代行宫。

根据对苦雨斋散文内容的推测,文中那座般若堂应在南边院里。也即是说,当初周作人养病之地,是这一边的客房当中。

何为般若堂?般若堂就是禅堂的别名,又名选佛场。禅堂是佛教禅宗僧众参禅打坐用功的场所。周作人在文中这样写道:“般若堂里早晚都有和尚做功课……清晨和黄昏时候的清澈的磬声,仿佛催促我们无所信仰、无所归依的人,拣定一条道路精进向前。”这是“山中杂信”第一封的内容,写于一九二一年的六月五日。

那一年的夏初,周作人所以住进碧云寺,是因为生病了:一九二零年底,周作人突患肋膜炎,因为病势恶化,一九二一年三月至五月底曾住院两月,于是年六月二日出院后,去香山碧云寺养病,就住进般若堂院的旁边。

那个时候,他与鲁迅兄弟之间还未反目,是鲁迅陪着他一起来寺内的。这一来就住了半年左右。

刚住进来的时候,也许是免于寂寞,鲁迅买了一些佛经类的书,留给周作人闲时拿来阅读。此时,对于和尚们的诵经,周作人说:“我并不觉得烦扰,而且于我似乎还有一种清醒的力量。”那时候的周作人,年纪刚二十六岁,是“思想动摇与混乱,可谓已至其极”之时,因此他说“究竟是好是坏,我正想不明白”。于是在这方佛门圣地,他开始进行观察思考。

他首先看到听到的,是我佛并不总是慈悲的。寺内并不和平。和尚偷拿寺中法物——大殿里小菩萨丢失,被方丈发现了,照样要捆起来打一顿,或是送官,或是撵走。这些都与市俗社会相似。且和尚也是不厌金钱的。

俗人借寺内游人多在卖汽水,最好的地方当然是水泉旁边,一天可以卖到十几块钱。方丈知道了,让他们从水泉旁边撤退,他要自己在这里卖汽水。

和尚既然看破红尘了,他要金钱干什么用呢!

不仅如此,庙里的和尚偶尔也喝酒,喝醉了高粱便大声抗辩;或为了赌钱胜负而产生纠葛。和尚也是有欲望的,寺庙也是个小社会,这些市俗看来也是很难避免的。

碧云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建于1331年(约在元代晚期),据说初建时名字叫碧云庵。以后历经明清两个朝代,特别到了清代乾隆帝时,对寺庙进行大规模的修建,除了对原殿宇进行修葺外,又从乾隆十三年(1748)起,按西僧供奉的图纸修建了金刚宝座塔,新建了北侧行宫与南侧的五百罗汉堂。

如今走进罗汉堂,里边的光线依然甚是灰暗,罗汉看上去总是面目严峻,让人会心生怯意。

倒是北边的水泉院,石如壁立,流水淙淙,给人一种轻松之感。

水泉院南是行宫院落,水池甬道,竹木花草,别有一种幽静的气氛。这里不知留下了几许帝王的足迹。从审美角度说,帝王与平民应该有相同的尺度吧!

除了“山中杂信”所记内容,在这段休养时间里,周作人还写出了“胜业”,“一个乡民的死”等文章。通过这些文字,加上实地游览,既能够了解碧云寺的过往,也能见识作者的写作风格。

可惜的是,他修的“胜业”未果,因为在敌伪时期失节,他的人生黯淡了。

碧云寺的名气大,还与孙中山有关。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到了当年的四月份,灵柩暂厝于碧云寺——原来的普明妙觉殿中。从那个时候起,这里更名为孙中山纪念堂。一直到一九二九年奉出,移往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在四年余时间里,这里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显得更庄严肃穆。

如今走进纪念堂,还能看到完好保存的前苏联赠送的水晶棺;东西两面墙壁上,还展示着孙中山先生在临终前留下的遗嘱;他还不忘嘱咐同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据说,孙中山的部分遗物就存放在金刚宝座塔中,成为后来的人对革命先行者永久纪念。

西山碧云寺,一座优美且幽静的寺院,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供人们瞻仰 。这是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啊。

待到游览完毕,出山门的一刻,我感觉内心十分的充实。

mmexport1540712341750.jpg (77.15 KB, 下载次数: 5)

mmexport154071234175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8-10-29 07:46:01 | 只看该作者
兴起再访碧云寺,
追随前人足迹时,
体味其中真妙意,
一遍浏览始充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26 09:15 ,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