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土阡陌 于 2014-9-17 10:56 编辑
北大荒的青春记忆
柏冬友/文
一本厚重的书摆在我的桌前。它就是《我们的青春之歌——一个北大荒连队的知青故事》。该书30多万字,近200幅图片,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和中国少年儿童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该书封面采用了题名《向荒原进军》的照片,漫天皆白,一群身着棉服的农场复转军人在雪中艰难跋涉,旁边是浩浩荡荡的机车组,车头红旗迎风招展,寓意深刻。这是已故著名摄影记者吕向全拍摄的。他曾是《人民画报》社记者,被打成“右派”后把一生献给了北大荒,用镜头留下无数珍贵资料,谨以开场白纪念他。
去年11月初,身为主编的我回到曾生活了10年的东北农场,向连队老职工赠送此书,走遍生产队,竟难见一人。空旷冷清的现状,与当年沸腾的情景,犹如冰火两重天;而场院大米却堆积如山,显然充分机械化和改种水稻后成果远胜当年。转变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昔日的一切都烟消云散,杳无痕迹。这也印证了我出书的意义:那就是用文字留住那段特殊的历史。当年,我所在连队曾是黑龙江省和兵团“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兵团首长亲自抓的样板。连长当上“全国劳动模范”,还上过《人民日报》。
来自祖国各地的知青们,怀着屯垦戍边的崇高信念艰苦创业,彼此习俗不同,秉性各异,却相濡以沫,在一起共同生活劳动10年。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思想感情,是今天的年轻人很难体会到的。正如连队副指导员、北京知青李钢铁所言:“甜酸苦辣咸,让你尝个够!”其实,与繁重的劳动比较起来,更艰难的是对心灵的压抑摧残。每天晚间开大会成了“点将台”,捕风捉影抓“阶级斗争新动向”,被揪出天天批斗监督劳改的“反革命”就是“榜样”。弄得人人自危。“凄美的青春、苦涩的欢乐、执着的真诚”,这是我的农工班长、现北大法学教授饶戈平对往日生活的准确概括。正视历史,还其本来面目,让年轻人了解那段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以史为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年这群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虽然没有正常的学习环境,却有机会读懂了社会这本大书——在长期实践中了解了农民——占中国人口最多、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艰苦的劳动使他们思想变得成熟。可以说,尽管待的时间长短不同,环境各异,工种有别,相信这段下乡经历,对每个知青人生观的确立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为他们日后克服各种困难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的潜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掘,也是一种遗憾。
本书出版得到连队知青们的热情支持、积极撰稿,是集体智慧心血的结晶。大家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下40多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140多篇文章,题材真实感人,生活气息浓郁,细腻逼真的描述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珍贵翔实的素材。更为重要的,也是编者出书的愿望,旨在弘扬一种自助自强、在任何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的青春之歌》 柏冬友主编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儿童音像电子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