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半醉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圹圩农场十二年

[复制链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960
281#
发表于 2015-5-4 07:32:11 | 只看该作者
那些烦人来骚扰,
老甄应对手段高,
或背毛主席语录,
或向对方把刺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282#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00:3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 于 2015-5-5 13:50 编辑

    对于各地造反派打倒当权派的夺权行为,后来中央将文化大革命定性为“浩劫”,我们也可将文革视为反革命政变。
    什么叫浩劫?
    浩就是浩大,劫就是劫难,劫难就是灾祸。
    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一场中杨子荣有句唱词,是“昨夜晚黑龙沟又遭劫难, 座山雕心狠手辣罪恶滔天。”是对劫难二字最直观的解释。
    《现代汉语辞典》对浩劫的解释是:大灾难。
    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而中央将文化大革命定性为浩劫,所以将文化大革命定性为反革命政变,一点不过分。
    文革中造反派夺权,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和肯定。他说:“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权力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
    于是,造反派、革命干部和军代表组成的所谓“三结合”领导机构应运而生。
    后来的“三结合”领导班子,改叫“老、中、青三结合”。文革中出尽风头的造反派们,被灰溜溜踢出领导班子。他们中有的人甚至被当成“反革命坏头头”,遭到打击清算。
    大圹圩农场军代表开始的军管,是单方面的,没有什么三结合,全是军人当家。他们最大的功绩,是遏制了“保岳派”和“保孙派”的对立,将两派武斗的趋势化解,使造反派不能再对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进行体罚。
    原党委书记岳中林平安归来,原场长孙家禹年迈,在合肥养病。
    一九六八年底,大圹圩农场要筹建三结合领导班子,组建革命委员会,场部军代表开始在造反派和革命干部中物色参加领导班子的人选。
    在筹备场革命委员会的时候,“保岳派”有王台孜队周班副、墩圩队范兴安为委员,“保孙派”有场部肖国甫、三队单金扣为委员。场革命委员会主任是军代表,岳中林为副主任,还有其他几位中层干部。
    我以老婆即将分娩为由,拒绝参加一切派性活动。
    十分清楚,以造反派身份参加领导班子的人,要么附和迎逢当时的当权派,可以谋取一官半职。要么坚持自我,最后被遗弃,甚至会惨遭迫害。
    我深知前路凶险,政治险恶,官场黑暗。
    远离官场,急流勇退,做个野鹤闲云,善哉。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960
283#
发表于 2015-5-5 13:54:24 | 只看该作者
军管之后三结合,
文革分子清理多,
楼主最是聪明人,
洁身自好躲避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8

主题

2489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9782
284#
发表于 2015-5-5 19:54:40 | 只看该作者
不参派,退出是明智的选择,那就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285#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09:21:25 | 只看该作者
      毛主席语录:“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权力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语录,毛泽东同志发动文革,并说过我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是打败国民党,一是搞文革。
      他老人家还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呵呵。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286#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09:29:04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二,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和母亲来农场
    文革初期,在上海“一月风暴”推动下,安徽省的造反派夺了省委、省政府的权。下面各市、县乃至各人民公社的造反派们,均照此办理,在全省刮起夺权风。但造反派夺权后,观点难以统一,造反派之间都认为自己这一派的行为是正确的,走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对方走的是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加上为争夺权力和支持各自要保的老干部不同,矛盾更深。最后,两派由“文攻”发展到武斗。
    解放军“支左”,是文革的武斗,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好派兵干预,用军队来稳定局面。
    这也是文革混乱恶果下的无奈之举。
    解放军“支左”,就是支持左派。可两派群众,谁是右派?
    对事物的认知,只有对错,何来左右?左右问题,谁也说不清楚。因此解放军的“支左”,解决不了两派武斗问题,武斗反而越演越烈。
    后来在“军管”下产生的革命委员会,方显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威武、实用。
    但实行军事管制,毕竟是权宜之计,名声也不好听。和平年代,何须军管?
    故迫使造反派“大联合”和解,重新拉上“革命干部”搞“三结合”执政,成必然之势。
    文革开始前后不到三年,全国各地的“书记”和“长”们,从“革命领导干部”一下变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转眼之间,又从十八层地狱被“解放”出来,重新成为革命领导干部。
    先罚后赏,叫他们感恩戴德。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我们从邓小平当年给毛泽东的三封信中,可以看到即使是伟人,也不能免俗。
    苟且偷生,真不是说着玩的。现实,往往逼迫你苟且偷生。因为只有苟且,才能偷生。一个“偷”字,凸显了“生”的无奈。
    革命委员会的建立,特别是“全国山河一片红”形势安定后,昔日那些在学校里“说打就打,说干就干。我们要革命,我们要造反”天不怕、地不怕愚昧的“红卫兵”们,有很多人还沉浸在伟大领袖“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的革命浪漫主义的幻想之中,还热衷在“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之中。岂不知在当权者的眼里,他们早就被厌恶,这些人显得多余而碍事了。
    红卫兵响应毛主席号召,先是“破四旧,立四新”,后是大串联、大造反、大武斗,他们都成了“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的职业革命者。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被人驱使的走卒。
    红卫兵运动持续两年多,终于使毛泽东厌烦。
    面对学校长期停课闹革命学生失学的现状,尽管党中央和中央文革领导小组一再呼吁小将们“复课闹革命”,但收效甚微。
    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一九六八年这三届,仅高中毕业生,有四百多万人呆在城里无事可做。
    直到一九六八年暑期,大学仍不招生,老三届升学无望。
    工厂尚未全面恢复生产,工人还在革命,老三届就业无望。
    各种、各级领导班子的位置,更与老三届们绝缘,他们参政无望。
    何况,还有更大量的在这三年里积累起来的初中毕业生在社会上游荡。
    这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九六八年底,毛泽东向全国的失学学生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贫下中农若能教育学生,他们还需要让自己的子弟去城市上学吗?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随即,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此后,便有近两千万知青“很有必要”地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他们尚未成人,就要背井离乡,别亲人,辞故土,上山下乡。
    这些少男少女们,远离城市和亲人,来在陌生的荒山穷乡、大漠边塞,受尽磨难。宝贵青春的荒废,美好理想的破灭,艰苦劳作的折磨,高压政治的摧残,穷困潦倒的生活,一股脑无情地纠缠着他们,而他们无法摆脱。
    四、五十年以后,这些人中的有些人,在回忆起当时被流放岁月生活时,一篇篇“青春无悔”的红色文字,竟然怀念得似乎有些后悔回城了。
    有趣的是,歌颂上山下乡的人,没一人留在乡下。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960
287#
发表于 2015-5-6 10:37:44 | 只看该作者
文革混乱总不休,
上山下乡开路走,
千万知青下乡去,
最后回城没人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288#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3:41:47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5-6 10:37
文革混乱总不休,
上山下乡开路走,
千万知青下乡去,

谢谢龙版,问好。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87

帖子

77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65
289#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09:43: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5-5-7 09:45 编辑

    这年年底,我大孩子出生,是个男孩,我给他取名叫“土匪”。
    给孩子起这个名字没什么寓意,就是他后来在幼儿园里,喜欢抢别的孩子的东西吃,包括别的孩子妈妈的奶。
    工间休息,幼儿园孩子的妈妈们要回来给孩子喂一次奶。别的孩子只吃自己妈妈的奶,别人的奶都不吃。我家这位不一样,他妈要是不在,看见别的孩子在吃奶,上去就将别人推开,凑上就吃。别的孩子的妈妈也不好拒绝,得,一人吃一个。自己的孩子吃不饱,拉倒。
    如此而已。
    我们农场成家的老知青,都是自己做饭。尽管我们比吃食堂的单身汉们的生活要节省,舒服些,生活也异常艰难。
    柴米油盐,柴是第一位。
    我们做饭的燃料,不是柴,是草,是稻草或麦秸草。虽然不要钱买,但需要自己下大田去挑。
    大田里康拜因吐出来的稻草,是我们做饭的主要燃料。
    大田离队部两三里路是很正常的距离,一担柴草,只够用四五天,储备做饭燃料的压力很大。
    而日常饮用水,也是要人工肩挑。挑水在大食堂水井,一两百米,距离不远,但需求量大。故家家户户,下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挑水。
    农场没菜市场,有也没钱买。我们都是自己开辟菜园种菜。菜园不可能紧挨住处,因而到菜园打药、除草也不方便。种菜要大量浇水,得到池塘挑。而所需要的肥料,得到远处的厕所或猪圈、牛栏去挑。
    夜晚照明没电灯,讲究的人用煤油灯,不讲究的人就用墨水瓶自己做盏煤油“灯”。
而我,还要在寒冬腊月,破坚冰在池塘边砸冰窟窿给“土匪”洗尿布,窘状惨不忍睹。
仅此,你就可知我当时生活的艰难。
    大圹圩农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开始整顿劳动纪律。虽然无政府主义积重难返,但生产劳动在慢慢恢复。人们固然不要像以前那样起早贪黑地干活,可上午、下午都必须出工,只是不定工作量。
    “早请示,晚汇报”的这一朝圣形式,则雷打不动地照常进行。
    小杨的四十五天产假很快就要到期,一旦她的产假结束,就要上班干活。农场没有幼儿园、托儿所,小“土匪”怎么办?
    前思后想,我决定回金寨一趟,与二姐商量一下,看能不能将老母亲接到农场来帮我带一阵孩子,先解燃眉之急。


一生钟爱诗书画 半世消磨烟酒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8

主题

2489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9782
290#
发表于 2015-5-7 21:36:22 | 只看该作者
成了家也是好事,但是也开始有了烦心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6 12:09 , Processed in 0.255015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