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燕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往事漫忆》选

[复制链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9-17 05:45:10 | 只看该作者
江苏地子 发表于 2017-9-16 12:37
记忆有彩、、、、、、、


谢谢江苏地子。老年了,近日的事总是丢三落四的,而童年的事却往往十分清晰,犹如昨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9-17 05:52:06 | 只看该作者

                   喝豆浆
     
     最怀念天津的早点,每次回天津,总把早点当正餐,吃得特别饱。
     小时候在天津,早点一直是买回家来吃。那时候,天津的早点品种多,味道好,价格又不贵,卖老豆腐(豆腐脑)、浆子(豆浆)、嘎巴菜(锅巴菜)、馃子(油条)的早点铺(天津叫豆腐房)特别多,一条街没走多远就有一个。因此大多家庭都不在家做早饭而上街买回家吃,豆腐脑大碗的6分一碗,小碗的4分,豆浆大碗4分,小碗2分或3分,馃子4分钱一根。买早点时拿个小锅去,一毛钱打上一锅浆子,或是打上两碗老豆腐(拿锅去给的多),再买上现炸的馃子,回家就着馒头或窝头,吃得很香。
     豆腐房的浆子是现做现卖,大锅里是打着滚儿热气腾腾的浆子,大师傅用大舀子往一排排的碗里倒,技术很高,几乎不往外撒,我每次买浆子都喜欢欣赏大师傅的倒浆子姿势。
     天津人喝豆浆有一个和其它城市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浆子里不放糖而放盐(我的这个习惯在承德也一直保留着,喝豆浆从不放糖,到外面喝豆浆时在家包一小包儿盐面带去,此习惯曾多次遭到承德人的笑话)。因此,天津早点铺的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个盛盐面的碗,供喝豆浆的人自己放。
     一次去打豆浆,排队时,我看到一个顾客坐在桌子前喝浆子。
     眼见他往豆浆碗里放了两三勺盐面,我很吃惊这么咸他怎么吃,便注意地观察他。豆浆很热,他一边用小勺搅和着,一边四下看,趁人不注意,又极快地用小勺舀了一勺盐放进豆浆里,接着又舀了一勺,边搅和边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
     我很快反应到,他准是把盐面儿当作糖面儿了。这老先生,一会该怎么喝啊。
     那时我大约上三四年级,还是个小孩子,喜欢看热闹,于是打完浆子没走,悄悄走到后面的桌子旁,放下手中的小锅,专门等着看结果。
     果然,这老先生舀了一勺豆浆放进嘴里,脸上立刻呈现一幅动人的画面。接着,很快起身,拿起自己的东西,出了豆腐房,走了。
     估计这位准是外地人,天津的这个独特饮食习惯误导了人家,让他上了一个小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9-17 06:04:27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一个黑孩子”        
   
      
      
“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乡在黑非洲,黑非洲黑非洲,黑夜沉沉不到头…. ”     
      
      
这是近50年前在小学学过的一首歌曲。
     
      
那些天,受天知网《音画时尚》栏目“童年时代歌词歌曲大家唱”影响,无论手里干着什么活儿,嘴里总是哼哼唧唧唱着童年的歌曲,一会儿“小三娃放学后”,一会儿“山鸟啼红花开”,哼哼最多的,就是这首黑孩子的歌。
     
     
童年的记忆便在这哼哼中渐渐苏醒,慢慢地,连一些细节也姗姗走出记忆的角落,逐渐清晰起来。

   
   
我是一个黑孩子….”
    歌声从一间教室里传出,在楼道里徜徉,又顺着门窗钻进别的教室,把其他班语文课的字词谱上曲调,数学课的数字变成都来咪,歌声还钻进孩子们的耳廓,让他们摇头晃脑地在心里唱着。

    同一年级的各班在同一层楼道内,一个班上音乐课,其他班也能分享,于是,许多歌曲,在本班音乐课还未上时,就在他班的歌声中学得差不多了。这首歌就是这样,刚听了邻班的半节课,我们已经滚瓜烂熟了,于是在自己班的音乐课上放开喉咙吼,把歌声大声地送出教室,让别的班的字词也谱上曲谱,数字也变成都来咪。
   
  我是一个黑孩子…..”,
   那几天,每逢下课,楼道里就洋溢着黑非洲的气息。
   寒暑假,学校的课外活动总是开展得丰富多彩,除了各学科的兴趣小组,其它文体活动也蓬勃展开。学校的三楼大厅有一个简易的舞台,每逢假期,这里就成了小剧场,每周一次上演着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成为最受欢迎的地方。
   
     
老师一般不介入,都是学生自己搞,我们几个大队长也分了工,老师把小剧场这个最累心费力但同时又是最风光的差事落实到我和另一个大队委头上。

    确实累心,我们几个小孩子绞尽脑汁策划的一场节目,一周就演完了,还得各班去抓节目。
   
     
一拨拨小姑娘蹦蹦哒哒上台跳舞唱歌,一拨拨小小子白白话话上台说相声快板,几周下来,就到了捉襟见肘、黔驴技穷的地步。

   老师说最好来点新颖的,有点艺术性的,可把我们这些孩子难为住了。

  “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乡在黑非洲”脑子里突然涌出这首歌,对,在这首歌上打打主意。

   几个小脑瓜凑一块儿,节目的雏形就出来,跑去找辅导员,辅导员又给参谋参谋完善完善,节目就定型了。

   这是一场独幕剧:
   
   
(大幕拉开的时候)六七个黑孩子排着队弯着腰背着沉沉的木箱缓缓地走着,
   一个耀武扬威的白人工头挥着鞭子不停抽打着黑孩子们,
   一个黑孩子在皮鞭的抽打下跌倒在地,
   白人工头不停地抽打这个黑孩子,
   黑孩子慢慢爬起,抚摸身上伤痛,怒视白人工头,唱:  
         
      
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乡在黑非洲,
        黑非洲黑非洲,黑夜沉沉不到头。
        西方来的老爷们。骑在我们的脖上头,
        这帮去了那帮来,强盗瓜分了黑非洲…..”
   
    第一段唱完时,所有黑孩子都扔下木箱,齐唱第二段,
    唱到最后几句,黑孩子们怒目步步逼近白人工头,夺过鞭子扬起手臂,工头作浑身哆嗦状,
    歌声最后一句唱完时,台上的黑孩子和工头成雕塑状,黑孩子们自然是英雄般地各种正面造型,工头抱着脑袋坐在一个角落一直哆嗦。

    最后的收场开始我们怎么也设计不好,这个雕塑般的结束造型是辅导员老师给编排的。

    分配角色时,那个跌倒在地起来唱歌的黑孩子由我来担当,几个男孩子抢着演工头的角色,那角色很抢眼,常引起台下的笑声,最后只好又增加了一个工头儿。

   起个名吧,独幕剧就叫《我是一个黑孩子》。

   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乡在黑非洲…..”,
   独幕剧演了三周,每次都是压场戏。节目演完后,小剧场里总是响着黑孩子的歌声。

    还有一个插曲,每次演完节目,我们几个黑孩子不卸妆,带着满脸黑黑的油彩各处乱走,乱显摆,搞些吓唬同学的恶作剧,甚至结帮到街上走走,兴高采烈地赚点儿回头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680
14#
发表于 2017-9-17 07:50:32 | 只看该作者
燕津 发表于 2017-9-17 05:52
喝豆浆
          最怀念天津的早点,每次回天津,总把早点当正餐,吃得特别饱。      ...

津门早点最馋人,
如今回归也品真,
当年品尝点滴景,
居然记得偷盐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680
15#
发表于 2017-9-17 07:53:14 | 只看该作者
燕津 发表于 2017-9-17 06:04
“我是一个黑孩子”         
   
      

我是一个黑孩子,
排成独幕剧形式,
舞台效果出奇好,
散场到处作展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4:42:18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9-17 07:50
津门早点最馋人,
如今回归也品真,
当年品尝点滴景,


我至今仍然喜欢家乡的早点,每次回津,总是换着样儿地吃,找寻童年的味道。谢谢龙行天下再赋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4:46:14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9-17 07:53
我是一个黑孩子,
排成独幕剧形式,
舞台效果出奇好,


咱们童年时代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学习也不觉紧张,现在的孩子们一味枯燥地学啊学,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真是可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4:50: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7-9-18 14:51 编辑

            打麻雀     
     
     1958年,一个沸腾的年代。
     全民大炼钢铁: 胡同里、操场上、机关大院、部队营房,到处支起土造小锅炉,民众的热情比炉内的火焰温度还高。

     粮食产量放卫星:到处是
“亩产过万斤”的口号,宣传画上谷穗上能坐个小孩,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却让吃饭成了极大的问题。

     还有一个
“除四害”的全民运动,也是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所谓
“四害”,是指苍蝇、蚊子、老鼠和麻雀。

     苍蝇、蚊子和老鼠,确实叫人讨厌,消灭它们理所当然。

     麻雀据说是与人们争粮食,被定性为敌我矛盾,于是也列入该打之列。
     我那时8、9岁,也想过,臭虫专喝人血,比麻雀讨厌多了,干嘛不打它?麻雀那小鸟挺可爱的,怎么打它呢?
     但到了真打麻雀的时候,小孩子兴奋的心情要远远超过同情心了。
     打麻雀之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细致和具体,单位和街道挨家挨户地通知,说是几点几点,准备哪些东西,全市统一行动。

     那小家伙跑得挺贼,打是打不着的,所谓打麻雀,据说是用各种声音轰它,不让它有落脚之地,活活累死它。
                     
   大约在某一天的晚上,全民运动开始了。

   时间一到,大街上满是人,我们用各样的东西敲了起来。单位的有鞭炮、锣鼓镲,住家户有擀面杖配脸盆的,有火筷子配土簸箕的,还有端着饭盆儿跑出来,边吃边用勺敲盆的。一时间,杂乱的声音同时响起。大人认真地敲,孩子兴奋地跑来跑去,十分热闹。

   天上的麻雀很少,夜空下又看不清楚,偶尔一两只麻雀飞过,吱吱尖叫着,箭一般地掠过。

   敲了大约半小时,人们的兴致渐渐弱了,声音也稀了,有的已经回家了。

   小孩子们是最不愿意回家的,正借此机会疯跑一阵。

   一个小姑娘手托着一只小麻雀,我和另一个孩子凑了上去。

   那小麻雀静静地卧在小姑娘的手心里,一动也不动,两只圆圆的小眼睛半天忽闪一下,用手摸摸它,小心脏蹦蹦跳得不分点。

   小姑娘说,她觉得有东西撞了她肩膀一下,又落在地上,捡起一看是小麻雀,刚才还吱吱叫呢。
    一时,同情心占了主,我们轮流抚摸那只小麻雀。
   小麻雀的眼睛渐渐闭上了,身子软软的,用手提起它的小爪子,头也软软地乱晃。

   小麻雀死了。
     ……

   现在,连城镇里也鸟语花香了,那鸟语的主要来源就是这普普通通的麻雀。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欢快地飞来飞去,与人类和谐相处,谁能相信,几十年前它曾经是人们追杀的对象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9-19 13:01:25 | 只看该作者

              热带鱼的厄运
   
    上初中时,天津兴起了养热带鱼,很多家大大小小的鱼缸里,摇着尾巴的鱼儿在水草中游弋,悠哉悠哉,供人们赏玩,点缀着室内环境,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我家有着一个长方形的大玻璃鱼缸和两个小鱼缸,分门别类养着燕鱼、黑牡丹、红牡丹、孔雀等若干种热带鱼,里面放些水草,每一两天买上一二分钱的鱼虫,每周换一次水。
    写完作业,干完家务,我们常常在鱼缸前,看那可爱的小精灵们在水草中穿梭,自由往来。
    不久,文革风暴来了,先是批三家村,很快就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了。许多传统的东西被当做“四旧”列入“横扫”的范畴,花草鱼虫也被冠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遭遇灭顶之灾。
   那天,热带鱼的厄运到了。
   大约上午10点多钟,邻居突然推门而入,急慌慌说:“不好了,红卫兵挨家挨户查四旧呢,把热带鱼连缸都砸了!”
   我们家是临街的平房,我赶忙出去看。果然,离我家七八户的地方,一群穿着绿军装带红袖标的红卫兵正挨家挨户查呢。眼见一个红袖标从一家端出一个鱼缸,走到马路牙子的地沟旁,“啪”地一摔,缸碎水流,连那落地后四处乱蹦的鱼儿都能清清楚楚看到。
   女主人冲出来,只是叫了一声,却不敢作别的举动,又冲出一个孩子,大哭了起来。
   挨家查抄,查的很细,凡是认为是四旧一类的东西,全部当街销毁。
还有七八户,估计一小时内就会轮到我家。我赶忙回家,说明情况,一家人忙了起来。
   鱼是保不住了,那就保住鱼缸吧:把两个小鱼缸的鱼倒入脸盆,连鱼带水倒入门外的地沟,把鱼缸收了起来。又把大鱼缸里的鱼,连水淘进脸盆,一盆盆往外端。
用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把所有的鱼儿全倒入下水道,把鱼缸里放进破衣杂物,放在床下。
    Ade,我的燕鱼!Ade,我的红、黑牡丹!Ade,我的孔雀!
    收拾完了,我走出门外。那些红袖标们还在“认真地工作”,大街上已经有了一些被砸毁的物件,地沟口湿漉漉的,不知道已经倒了多少热带鱼了。
    我漠然地望着这些出出进进的绿军装红袖标们。
   
快中午12点了,离我家还隔两个门的时候,一个头头模样的人告诉红袖标们,先回去吃饭,吃完饭再回来接着查抄。
   不知为什么,下午这些红袖标没有来,第二天也没再来。街道太多,也许红袖标们又去哪条街道砸鱼缸扫四旧了。
   我有些后悔:后悔倒掉了那些可爱的鱼儿们;
   我有些坦然:反正鱼已经倒掉了,红袖标们再来也没什么可怕的了;
   我有些庆幸:庆幸红袖标们没在这条街上让居民们“受二茬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680
20#
发表于 2017-9-20 07:59:11 | 只看该作者
燕津 发表于 2017-9-18 14:50
打麻雀     
     
     1958年,一个沸腾的年代。

曾经全民打麻雀,
累得鸟儿落地间,
可怜眼看鸟儿亡,
小娃伤心在心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9 05:25 , Processed in 0.19201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