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来雨里去
1969年4月12日,飞驰的列车装载着青春,装载着“希望”,一刻不停地在辽阔的原野上向西,再向西。列车经过一天一宿的运行,清晨6点多钟,终于到达终点站——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请市。随后我们又被装上大卡车,运往乌兰察布盟的武川县插队。 卡车车队排成一字长蛇阵,驶出首府,向北,翻越内地与草原的最后一道屏障--大青山。
车队快到山顶的时候,本来风和日丽的老天突然翻脸,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气温骤然下降。敞篷车中的我们无处躲藏,统一发的“土八路”棉服装阻挡不住塞外的寒冷,政府送的温暖簿得像一张纸。同学们纷纷翻箱倒柜,寻找温暖,把所有能够御寒的衣物,都披挂在身上。
风沙越来越大,刮得暗无天日(当时不知道是遇到的是“沙尘暴”)。黄沙布满空间,呼吸极其困难,鼻孔里、嘴里、耳朵里,刮得满身满脸。沙粒打在车傍上、驾驶楼顶上如同炒豆子似的“啵啵”作响,沙粒打在脸上非常疼痛,同学们把脸捂得严严的,来时带的风镜也派上了用场。天越来越阴暗,车快到山顶的时候,猛然间又下起了雨,雨点很大,噼噼啵啵地砸下来。大家正在担心,可是地皮还没湿透,雨就停了下来。这时风也停了下来。一会儿,又是太阳当空照,蓝蓝的天空白云飘。
一切都来得这么突然。把要“与天奋斗、 与地奋斗”的红卫兵小将搞懵了,老天爷跟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经过多年插队生活的煅练,我们被选调了!“选调”是当时对上山下乡知青被企业或事业单位招聘的专用语。对于选调什么时候来临,知青们根本不知道。所以接到选调的通知,犹如久旱的庄稼逢甘霖,喜不自尽。
1971年6月28日,离开插队的村庄时正值夏季,上路那天,阴雨绵绵。从小队到公社的集合地点,要走24华里。我们打好行装,准备出发,小队派了马车为我们送行。没被选调的同学和我们依依惜别,一同下乡却没能一同选调,一定会心有沮丧和不公的感觉。由于下雨天,没有相送,只是互道保重,默默地等待下一次选调尽快的到来。
我们披着塑料布挡雨,坐在马车上,匆匆赶路。不敢相信真的离开了农村,要到一家军工企业工作?当确定了要过新的生活后,一种“得救了”的感觉油然而生。有的同学甚至喜极而泣,掀开雨布,让雨水与泪水尽情地流淌。忽然有同学大声呼喊:再见了青山,再见了田原,再见了村庄,再见了苦难!
下乡时遇到风,离乡时遇到雨,这不是“风里来雨里去”吗?这时大家忽然意识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还会有风来雨去在等待着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