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葛志坚 于 2014-7-1 11:46 编辑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三团十九连 葛志坚
五、连队的“马架子” 19连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农业连队,驻地位于团部以南约15公里,紧靠虎迎公路,与哈东铁路线上的富荣车站近在咫尺。 连队职工队伍主要由五十年代成建制转业的铁道兵和炮兵、六十年代初期来自梁山和文登地区几乎是倾村倾屯迁徙的山东移民和早期投身于黑土地的支边青年、来自京津沪及省内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的各地知青组成,人口近千。 连长王成远,炮兵出身。四十多岁的山东大汉,红脸堂大嘴叉,说话声若洪钟,走路虎虎生风,轻易不笑,不怒而威。 指导员宋仁山,三十多岁的转业军人。瘦小精干,睿智健谈,处事周全,脸上常常挂着灿烂的微笑。 连队当时耕种面积一万六千余亩(几年后发展到近二亩。当年国家鼓励开荒,不像现在的政策导向是退耕还林、还牧。那时每开一亩地国家给予可观的补贴,所以开荒扩大种植面积是每个连队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在任期间曾带领一个包车组在连队南面与新民公社接壤的干涸沼泽地开荒一个月有余。在一条小河叉岸边搭起帐篷,用泛着绿色难说洁净的水做饭洗衣,与潮湿和蚊虫作伴,起早贪黑的驾驶着东方红-75拖拉机和悬挂式三铧犁开荒拓地) 我们到达连队时还是上工时间,营区空荡荡的见不到几个人,连队预先安排等候的几个老知青围上前来帮我们卸下行李。 因为新宿舍尚未竣工,带队的麻副连长和曲副指导员把我们临时安排在土坯墙茅草顶的闲置家属房。 晚上,同来的九个男同学围坐在用木板和茅草临时搭起来的简陋且吱呀作响的床上,不分彼此地吃着旅途中尚未享尽的水果点心。 第二天早上,我们在沉睡中被一个叫韩瞎子(韩开田,因眼睛高度近视而得名)的本地青年叫醒,睁眼一看,日上三竿。其他人早已上工去了,只有我们几个新来的还在梦乡。赶紧起来穿衣,手忙脚乱地洗漱后,来到食堂吃饭。 食堂是连队单体面积最大的建筑,呈⊥形。正面是餐厅,中轴线的北延长线是厨房。大概是兵团的统一设计模式,后来我到过很多连队甚至外团的连队基本都是这个样式与规模。 由于过了开饭时间,餐厅已空无一人,只有几位炊事员在厨房忙碌着准备中午的饭菜。我们围着厨房后门外临时搭起的桌子匆匆吃了早饭,便由曲副指导员带领着到营区后面的2号地去参加麦收了。 路上,曲副指导员特意带领我们绕道途经营区西侧,指着一处破败不堪且已呈半倒塌状的残址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建连时期的“马架子”。 “马架子”是一种用草木搭成的简易住房。别小看这极其简陋的人字形草棚,它当年曾风靡一时,为安顿北大荒的十万大军功不可没。 看着眼前这残存的一堆已被岁月磨得失去方正的破草垡和几根东倒西歪几近腐朽的木桩,心中想像着早期垦荒建设者们不计取舍、艰苦奋斗的壮举,不由得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