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85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梦依稀(八)

[复制链接]

511

主题

12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97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09:2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狼房 于 2014-7-15 09:27 编辑

              别梦依稀
                  (八)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我们国家正在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造,这是个动荡年代。一个小孩子不可能懂得国家的大事,但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这些发生在农村的事不能不影响到家家的生活,不可能不渗入我的记忆。什么时候入的社我不知道,但是后来爷爷老是在我们家地头转悠我多少有些印象。再以后他去干活就有人安排:大叔,你今天做啥做啥….大爷爷你今天到南头耪去吧……爷爷说,好,好
   我爷爷一直是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我父亲、大爷都在外面,叔叔从小念书,家里不是小孩就是妇女,只有我爷爷下地。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回了老家半年多,回家也参加劳动,当时队里给我记六分工给我爷爷记八分。他的身体也一直很好,1964年家里闹水灾,临时往黄河堤上搬家我奶奶不幸把腿摔断了,当时奶奶六十多了,那以后一直拄着双拐,爷爷说:你奶奶身体不行,她活不过我。实际上我爷爷1978年去世活了七十八岁,我奶奶1995年去世活了九十六岁,这是后话。   
   我见过深翻地。原来到秋天把地犁一遍就好了,我们跟在犁后面跑,因为犁豆地时可以翻出很大很大的虫子,叫豆虫,还可以翻出很大的蛹。那一年人们不再用犁,用铁锹剜(挖,光说工具就已经落后了!)。头一排人用锹挖一遍,后一排人再在下面挖一锹,平时都是一个村的人干活,那时候好几个村的人一起干,晚上点着马灯,像过年似的那么热闹。后来我们家的锅被人家拿走了,说是全村人一起吃饭,叫“吃食堂”,我母亲做针线也不在家里做了,她们成立了缝纫组,大家在一起做针线。我们吃饭的地方在西头,西头有一间药铺,房子很大,院子里有一架枸杞子,像葡萄似的那么架着,秋天我们常去摘红红的小果子吃,药铺的人也不嚷。现在大锅架在了堂屋红薯蒸了好几屉,大家来了随便吃,孩子们对于任何新鲜事都接受,跑来跑去的非常高兴。
   再后来经常有人到各家翻粮食,他们拿着长长铁钎子,就像吹猪的铁棍一样,到家以后先往柴禾垛里插,然后打开箱子柜子看。我母亲说看看谁家藏粮食了,不叫在家里做饭,谁家有粮食都得拿到食堂去。其实来翻粮食的都是本村的爷们儿,有的人看看就走了,有的人脸色特别难看。有一个“二话匣子”,论辈儿我叫他二爷爷,他的弟弟叫“三肉丸子”,好像他们管村里的事。他们家和我们家相反住在最北头,通常哥哥背着手在前面走,弟弟扛着铁钎跟在后面。‘二话匣子’当然话多,到家以后‘二话匣子’和我爷爷打招呼:“大哥,老二打钱来了没有?”三肉丸子就拿钢钎乱戳,这里提到的老二就是我父亲。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我回家的时候,‘二话匣子’还是我们村的生产队长,也是老革命了。
    我父亲打来钱是我爷爷的最大期盼,那时候邮来钱要到戴庙乡去取。爷爷挎着篮子到戴庙连赶集带取钱,人家都能看出来我爷爷的高兴劲:
   “大哥,使钱去啊,老二打钱来了?”

   “奶奶,这个月不多,十万!”
    话里话外透着兴奋,十万其实就是现在的十块钱。我父亲寄的钱我母亲是见不着的,钱只能给老人,家家都这样。我识字以后最让母亲高兴的是可以和父亲写信了,什么时候开始写的我忘了,反正很早很早,不是一年级就是二年级。母亲说我就写,我会写的字太少了,而且字很难看,一开始求人家写信皮,慢慢我自己都能写。我父亲是不给我们回信的,只是在给我爷爷的信中提一提,就是这样我母亲已经感到自己的儿子有了用。   
   吃食堂的日子不长,很快全村就陷入饥饿,后来我知道,不仅我们村是全国都陷入饥饿。那年春天所有能吃的野菜都找不到了,榆树皮也剥光了,国家从东北运来很多甜菜渣(废丝),红薯干和红薯面就是最好的东西了。
   有一天晚上,有人敲我们家的窗户,因为声音大我也醒了:
  “姐姐,你快起来!”
   我母亲赶快起来开了门,进来的是我大表舅,他家离我们家十几里地。
  “姐姐,你给我找点吃的,我得走,下关外!”我母亲赶快到爷爷窗户底下说谁来了,然后到厨房把干粮篮子拿下来,里面刚好有晚上蒸的菜窝窝。
   大舅吃了两个,其余的我母亲用手巾给他包起来:“我得走,要不就在家里饿死了,没有给俺娘说,也没有给小小娘(指我妗子)说,说有啥用?说了不叫走啊,等我找到条活路再来接他们,到天亮我到河边搭个船,有这几个干粮,这几天就不怕了……。”
   趴下给我母亲磕个头就出门消失在黑暗里,我母亲一直哭到天明。大表舅叫董玉斌,是我姑老娘(母亲的亲姑)的老大,一年后回来把妗子接走了。
   我们老家人逃难一般是两条线,一是东北叫下关外,一是沾化利津一带叫下盐窝儿。   

    虽然饥饿难耐真正逼我离开老家的还是黄河,那几年黄河水很大,经常要决口的样子。国家在我们那一带周围修了一圈大坝,在孙楼的黄河堤上修了一个40孔的大闸,如果万一黄河水太大就把闸门提起来,滚滚的黄河瞬间就会淹没我们家,就是说我们家变成了黄河蓄洪区---微山蓄洪区,我们通称为湖。
   湖里的人投亲靠友或者接受政府安排都要迁出去,用现在的话说叫移民。那一段我给父亲的信十分频繁,内容肯定是说多么多么的困难,实际上我爷爷也在不断的给我父亲去信,要求他回来看看,要求他把我们娘们儿接走。   

   说到移民,关心长江三峡大坝的人都知道,修大坝容易移民困难,当时政府的工作要比现在好做的多,但是老百姓离开故土的那个哭声永远的在我耳边回旋。我姥爷他们一家先走的,是政府安排直接迁到了小兴安岭。我老姥娘(我母亲的奶奶)死活不走,推土机来推房子的时候,她要求先把她压死。
   实际上推土机推墙的时候她已经昏死过去了,就这样我姥爷还是把她抱在了车上。没人送也罢了总是有人送啊,大家拉着手不肯放!
  “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
   全村几百人失声痛哭那场景是很可怕的,特别是老人,他们知道再也回不来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再也没有了,山东人是非常恋家的。一年后老姥娘死在关外。她生前要求死了一定要葬回关里,那时候哪有那条件,我姥爷和姥娘死了以后,我舅舅把他们迁回了老家。有人说东北很多地方保留了山东的习俗,因为往往是整个村庄迁过去的。
   送走了我姥爷他们,我父亲也回来了。他亲眼看见家里确实困难,我奶奶也要求他:“说啥也得把他们娘们儿带出去,不能都在家里饿死!你先把老大带走!”这样我就先跟着我父亲出来了。
   告别了农村,告别了我们世世代代的居住地,告别了我的老家,也告别了我人生的童年,那是一九五九年的春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4-7-16 12:48:41 | 只看该作者
亲身经历合作化,
全村食堂大锅架,
饥荒逼人逃亡去,
楼主离开随老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主题

125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97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9:29:06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4-7-16 12:48
亲身经历合作化,
全村食堂大锅架,
饥荒逼人逃亡去,

人家侃山是故事
其实我都亲历过
家国本就一回事
年年难过年年过
      ----谢谢龙行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地板
发表于 2014-7-23 08:00:12 | 只看该作者
亲身经历最不同,
咬牙欢笑皆过从,
当年历历难忘事,
皆化烟云消逝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5 05:31 , Processed in 0.166009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