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麟精神学习 朋友们,我们共同插队的好友谢家麟告别我们整整一年了。谢家麟是我们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感觉到,在这一年中,他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们的左右;在纪念下乡五十周年的活动中,每一个项目都闪烁着他的身影。这就是家麟的魅力所在,这就是家麟的精神所在。 我和家麟曾同在北京八十中学习,下乡后同在临河县新华公社新荣三队。我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一起研讨招工,研讨回城,研讨开展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我们相处四十八年,患难与共,亲如兄弟,胜过兄弟。家麟16岁下乡,我年长他3岁,我见证了他从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年成长为优秀的基层干部的经历。 谢家麟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响应毛主席的大有作为的号召,到了临河。在队里,就是到了社会的最低层,每日辛勤劳作,为温饱拼搏。家麟闯过劳动关,并且在队里开展政治宣传、文体活动。在知青小组其他人当兵、当教师、结婚纷纷离开小组时。他闯过孤独寂寞的精神关,被社员们选为会计,并光荣入党。 谢家麟被招工到呼市粮食局工作后,兢兢业业,团结同事,曾担任部门经理、书记,多次受到表彰。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参加文化学习,拿到中专文凭。可惜,在单位想让他到内蒙党校进修深造时,他在包头为老岳母送葬,错过机会。按家麟的工作能力当处长是富富有余的,但后来,他又调动回京,再次错过机会。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拼搏进取、昂扬向上的人生轨迹。从他的身上,我看到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 朋友们,我们从踏上同一列火车起,就组成了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抱团取暖是我们人生的真谛。不同的是,没有了敲锣打鼓的辉煌。像上学、参军、招工、计算工龄、回城等等,很多事都是我们口口相传办成的。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享受着别人的努力给我们带来的利益,沐浴着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人的恩霭,也可能沾着个别人为他的私利而扩大到我们身上的光。 谢家麟是知青受益者,但是他更是知青施益者,他对知青满腔热血,一往深情。几十年来,谢家麟为我们知青做了大量工作。 2005年四十周年编写《新华知青名录》。 2006年他不顾重病不久,和新华知青一起找到临河区委,为在临河的知青谢凤琴等人成功办理享受低保待遇。 2010年组织45周年再聚首知青北海见面会。各公社知青70多人参加。 2011年编著《插队掠影诗集》,朴实的诗句浸透着他对知青浓浓的情结。 谢家麟退休后,带着孱弱的身体一心扑在我们知青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上,饱含着对知青的眷眷深情。 在2012年10月18日插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成立大会上,他就宣读了早在8月28日呕心沥血写的《五十周年活动的基本构想》,为我们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后来,谢家麟多次参加筹委会,每次都提出中肯的意见。 2013年春节后,他看到《新京报》20万善款救助知青的报道,开展了救助全县贫困知青的活动。 2013年4月,家麟尽管退休金底,积极为活动捐款。虽然,许多人捐款钱比他多,但是,家麟为我们活动付出的心血、为我们活动取得的功绩,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5月他将北京、内蒙报纸上的有关我们的报道编辑成20余页的册子。 他想方设法联系公社知青小组编写全县65年知青名录。 6月,谢家麟在老知青网访谈活动中留下珍贵影像,表达临河北京知青对知青运动的认识。 特别是7月下旬,谢家麟和王晶、靳振孟冒着酷暑亲赴临河。与临河政府成功达成五十周年活动合作协议。为我们的活动取得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8月8日,谢家麟、王晶、靳振孟向筹委会详细汇报赴临河工作情况。我万万没有到,这次开会竟是我们最后的相见。 此后,家麟潜心写自己插队六年生活的上万字的文章。 8月24日他参加北京知青网网庆,领取上海知青企业家任伟民对在临河的贫困知青孟俊双的救助款。这是他年初在《新京报》上看到消息,几个月来奔波联络的成果。表达了他对贫困知青深深的关爱。 9月9日上午,谢家麟在丹达知青召开插队48周年聚会上,向大家汇报了赴临河的工作。 大家绝没有料到家麟下午会因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上午丹达聚会合影中家麟微笑的面容,竟会是他生前最后的的留影。 纵观谢家麟的一生,特别是开展五十周年活动以来,从他匆匆的脚步可以感受到他到知青的款款深情,他为了我们知青的利益、知青的事业殚精竭虑,丰功伟绩!我看到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珍惜友谊的崇高精神! 谢家麟是我们内蒙临河知青杰出的代表、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昂扬的旗帜! 今天,谢家麟辞世整整一周年,我们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他的纪念,以丰硕的成果向他汇报。 我们的《老插足迹》已经完稿。 回访故里活动已经圆满落幕。 家麟呀,家麟!等到明年开完五十周年大会,你设想的五十周年活动蓝图就完全实现了! 俗话说:鸟随鸾凤飞能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我们沿着家麟开创的大道前进,有家麟精神的指引,大家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必定会以灿烂的篇章告慰家麟的在天之灵! 2014年9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