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公生明廉生威”到党内反腐
“公生明,廉生威”是专指做官的人,意思是官员执行公务,只要公正公平,就能行政英明正确;只要廉洁自律,就能树立威信威严。语出一块石碑,全文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对这块石碑的以上文字,后人谓之《官箴》。
这个《官箴》石碑,由明代山东巡抚,定远人年富以楷书书写,字体庄重肃穆,笔法端正威严。最先是由泰安知州顾景祥于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四年(1501年)八月刻立于泰安府衙的。也有人说是明代山东曲阜县人郭允礼,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无极知县时,在任所镌刻立碑。
旧时,各种《官箴》风行官场,官员们各自将自律警言,刻石树碑于官衙,以作座右铭。但众多的《官箴》都没有这个“公生明,廉生威”的《官箴》出名。清代名臣颜希深、颜俭、颜伯焘祖孙三代,是《官箴》广泛传播人,西安碑林的《官箴》刻石,是颜俭之子颜伯焘所制,可为佐证。
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颜伯焘任陕西延绥道台,随身携其父所刻《官箴》刻石上任。今人若用“作秀”来揣度其人其事,难免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这句话实在是说到了当官的要害:你严厉而腐败,下级不会敬畏;你精干而携私,百姓不会信服。你公正,民众自不会怠慢,你廉明,下级便自然敬畏。这就是“公生明,廉生威”的辩证因果关系。
因此,官员清正,官衙才能清廉。而官员官衙清廉的前提,是有人监督。权利无监督,腐败必丛生。指望官员自身自律来廉政,只能自律个别品德高尚者,决然无法杜绝官场社会的腐败贪赃之风。封建官场尽管有各种自律的《官箴》座右铭,朝廷也有吏部监察大员监督,历史上也出过一些清官,但总是难以防范赃官贪官的出现。故“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权力致富现象,依然是官场常态。
官场腐败的后果,是政治黑暗、政权糜烂。
几千年江山易主,朝廷易姓,已经为我们做出权威诠注。
如今,面对大量官员贪腐的现实,共产党反腐倡廉,已经不是自律,而是自救。从落马官员的人数,到他们贪污敛财的量数,真正做到了人人富可敌国,个个羞煞和珅。
党内有识之士提出“不反腐将亡党”,绝非危言耸听。
倡廉容易,登台一呼,我们要“为人民服务”,义正词严。反腐困难,私下他要为人民币服务,上下均对其无奈。
落马者“昔人已乘黄鹤去”,继承者“前度刘郎今又来”,你怎奈我何?
究其因,无公民监督机制。
党内反腐,终究是掩人耳目。民主监督,方能显反腐决心。再高明的医生,他能给自己的心脏开刀治病吗?三任政治局委员里都出了贪官赃官,说你心脏有病,不过分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公民。这个活水,就是机制与法制。
干部清正了,政府自然清廉。而政府清廉,源于政治清明。
政治清明,必须是共产党曾经大力提倡的民主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