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午寨主 于 2015-2-3 19:18 编辑
看了“日暮孤帆”的文章,很有感触。我很赞同你说的“社团组织是公益性的,只有服务没有权力”。我是08年开始参加知青活动的,那时,一起下乡的同学们要纪念下乡四十周年,要组织一次聚会,来纪念这个日子。我想:大家同有那一段经历,也要、也应该好好纪念一下我们“逝去的青春”。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能找到更多的战友,欢聚一下。 可是,一开始就遇到了问题,有一些同学不愿意再见过去的“战友”,有的人告诉我说:“我只和原来一个连的战友聚,多的人不想见。”我就很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参与组织了团里、赴云南的北京知青的聚会;又接触了北京去其他省的同学,其中有插队的,有兵团的,参加了网站的“义工”——当个版主,后来一直在网站帮忙、当“义工”。我的体会就是前面说的“只有服务没有权力”,只有你为大家服务的付出,没有要求任何权力的理由。 我很早就听到过“知青是一个松散的群体”的定义。确实,知青下乡时的经历不同,接触的社会不同,回城后的经历、境遇也不同,在社会上的“地位”也相差巨大,尤其还有回城后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一部分同学,他们与那些境遇比较好的同学,想的确实不大一样。 咱们不讨论“有悔”、“无悔”的话题,而就知青组织来言,组织者的目的也是不同的,纯粹是想顾念“战友情”的人士大多数,而有的人的目的就五花八门了。这也不算奇怪,人嘛,谁没有个想法儿呢? 楼主写这篇文章,看来是思考了许久,调查了大量的素材,才写出了这么有分量的文章,我是很佩服的。确实是一篇好文章。 但是,我想,社会就是这样 “人过一百,千奇百怪”这是老话。我们北京去云南的知青就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团的知青九十年代初,看到橡胶的价格涨得很快,就组织大家投资,凑了大概几十万,从云南原来的兵团买胶片,运到发达城市出售,开始还真的赚到了钱,他也按照投资比例分了红,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国家大量进口了橡胶,国内胶价一下子大跌,发起人也无法控制,只好据实相告,还用自己的钱,还了几位确实困难的投资同学,可是亏得太多,无法人人都退,这样,就得罪了一些同学,从“贵人”一下子成了“罪人”,搞得关系很不好。我从这一件事,体会到:知青之间绝不能做生意。还有就是每次团聚“AA制”吃饭,剩下的“尾款”,一定要账目清明,而且要及时公布,这也是容易引起误会和纠纷的缘由之一。 知青组织随着大家年纪的增长,退休的增多,一定会越来越多,大家凑在一起,我觉得是个好事,但一定要把好事办好,不然就会妨害了旧有的友情。知青组织,向来是群雄并立,统一是不可能的,还是顺遂大家,玩儿的在一起就一起玩儿,玩不到一起就干脆别去了。谁也不会去找不舒服、找不自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嘛,只要心情舒畅,随大家,爱到哪里玩就到那里玩儿,只求大家能快乐、舒服。而组织者一定要清醒,要多些宽容、忍让,尽力多付出、遇事多想一下。这样的知青组织才能长久。 以上是我个人的想法,难免谬误,请大家指正、也与大家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