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树禾 于 2016-5-1 15:05 编辑
天下雄城长安古风
迎来了多少中外宾朋
关中民俗千年名胜
吸引着多少蓝色的眼睛
满城诗书墨飘香
七彩羽衣映画屏
碑林石刻蕴厚重
华清春色胜仙境
汉唐歌舞令人醉
丝绸路上梦驼铃
追寻那岁月的脚印走
驼铃摇响中国梦
桥山古柏郁郁葱葱
常勾起侨胞思乡情
魏巍华夏再展雄风
呼唤着游子故乡行
九州山河换新容
钟楼飞檐挂彩虹
放下吊桥通五洲
四海牵手共繁荣
荡气回肠抒豪情
飞旋的霓虹迎日升
踏着那时代的节拍走
一路一带中国梦
踏着那时代的节拍走
一路一带中国梦
黄帝手植柏 进入陕西黄帝陵,尚未拜谒先祖,就被成千上万的古柏群震撼。它们郁郁葱葱,虬枝纵横,让前来朝拜的人感到庄严和肃穆。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之上,那里的古柏群是我国独一无二、林龄最长、手植柏中数量最多、长势最旺的人工古侧柏林,属国家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古柏覆盖面积为81.9公顷,记有柏树8.3万余株,其中树龄超过1000年的古柏有3万多株,是我国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和最古老的古柏群。 这些郁郁参天,气势不凡的古柏,有着无数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人与森林的关系,记载着人类从森林中走出来,并与森林和谐相处的爱树植树护绿的故事。 “黄帝手植柏”是桥山古柏中最大的一棵,位于轩辕庙院右侧,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黄帝战败蚩尤定居在桥山之时,发现这里群民或栖居于树或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便教化他们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伐木造屋开始新的生活。然而,乱砍滥伐树木导致山洪突然暴发,冲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黄帝悲痛万分,后来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他告诫群民:“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没有了森林,野兽也无藏身之所,到那时大家吃什么?穿什么?”黄帝当即决定和大家一起上山栽树种草,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从此,桥山林草茂密,一片葱绿。植树造林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袭下来。 古柏群中的“挂甲柏”赫赫有名,此柏又称“将军树”。据志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还,挂甲于此树。让人称奇的是,这棵柏树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树干上全是洞孔,似有断钉在内,每到清明多雨时节,小孔中柏液渗出,凝结成球状,在阳光照耀下,如粒粒珍珠,晶莹透亮,五彩纷呈。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干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几千年来,陕北高原及其他地区的森林均遭毁坏,为何唯独桥山的古柏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原来桥山古柏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重点保护。据文献记载,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赵祯降旨命坊州地方官员,发动黎民百姓在桥山种植柏树,当年就种了1413棵,同时抽调3户人家,免除一切徭役赋税,专职在桥山植树护林。这或许是最早的林业职工了。 元代,皇帝也传令立碑、保护桥山柏林,每年春秋两季拨出专款作为护林之用。明朝则实行免租免税政策,调动群众护林的积极性。这些历史事实,说明历代朝廷对桥山古柏的补植、管理极为重视。 桥山古柏也曾遭受过破坏。据现存清道光十三年的一块碑文记载:“明季末年,官兵伐山树万余株……”这是桥山古柏遭到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为破坏。 建国以后,桥山古柏的安全生长更是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政府以及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关注。爱护文物,保护古柏,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黄陵的守陵护林儿女更是为此付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极大的心血。现在桥山古柏和黄帝陵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有专业护林员全天24小时守护祖林看护柏树,现代化的消防设施覆盖了整个林区,林区地下安装了20公里长的消防管网,设置了200多个消火栓、两座30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林区还安装了护林防火监控系统,整个林区设置了70多个点位全天24小时对柏树的情况进行监测,林区四周正在建设7000多米长的护林防火隔离墙。 “活文物”桥山古柏得保护,其承载的厚重历史得以延续。但愿桥山古柏永远枝繁叶茂,继续见证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