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5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是怎样学习章草的

[复制链接]

109

主题

128

帖子

5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 22:2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景布衣 于 2016-7-2 10:28 编辑

      《我是怎样学习章草的》一文,是2007年撰写的学书章草的体会,或许对初学章草的人有所启发,今天发表出来,请大家评论。
         我是如何学习章草的

      十多年前,出于爱好,我转入章草的临习,原想把这作为一个过渡期,但经过一段学习后,感到章草很有学头,越学越有滋味,就放不下手,一学就是十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一九九九年作品入选《20世纪陕西书法篆刻集》;2006年作品入选“全国公安民警书法大展”;2007年获“西安市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书法美术摄影精品展”三等奖等等。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供书法爱好者参考:
一、正确认识学习章草的重要性。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字体。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的命名来由不一。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可以说,在当时把规范化的、章法化的草书称之为“章草”,还是十分允当的。
章草、今草和狂草是草书的三个阶段,表明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若欲今草大成,当学章草。书家王世镗曾说:“初学宜章,即成宜今”又说:“今处于章,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求方圆,为见其可也。”《书学概论》又言“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学帖而无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欧阳中石先生说:“在我国书法史上,这种章草字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更为我书坛艺术提供了一种字体的特殊风貌,成了一种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不能用它来解决实用,但作为艺术却流传至今,尤其在行草中偶一为之,极见情致,既显得古雅,又显得深沉;既显得丰富,又显得隽逸,很能展示艺术的表现能力。所以我们学习草书,不能把章草置之其外,哪怕是稍作涉猎,也应是必修的课程之一。”
      再者章草“因其别具一格,且有古朴厚重的特点,一、两千年来,深受书家的青睐。古代写今草的大家,大都会写章草,王羲之、赵孟頫、祝允明等就是卓越的代表。不少有影响的书家认为,学习今草者必须学习章草,否则今草会缺少深层的内涵”(语出何继善院士《章草大典》序)。章草“不仅在汉字学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我们对章草书体的特点、成就及影响进行一些探索,无论对书法史的学习研究,还是书法作品创作,都是有意义的。”(语出杜维钧、杜金锋先生编著的《章草辨异字典》之前言)。由此可见学习章草的重要性。
二、潜心研习,打下坚实基础。
      十多年前,我转入章草的学习后,就排除一切干扰,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年复一年,潜心临习了几年章草碑帖。按照辛一夫先生在《怎样写草书》一书中有关章草学习的论述,根据自己已有的碑帖,首先选择临摹皇象的《急就章》,在结体、使转熟练后,又临习了陆机的《平复帖》,将其简峭古拙的笔意融入进来;随后又临习了隋人《出师颂》,并放大临摹,用以壮大自己腕下的气宇,书势逐渐走向开张、雄阔;第三步又临摹索靖的《月仪帖》,宋克的《急就章》,用以丰富章草的笔意,求其结体变化多姿,矫健有力,而又气韵生动;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研习,初步领悟到章草的结体、用笔特点和章法的基本要求。即:在结体上有如隶书,应当方而略扁一些;运笔时,环转取篆书法,其它和隶书接近;章法要求竖成行,而不必强调横成列;字与字之间不相牵连(意应连,但不以萦带相连);一幅作品中,单字各有姿态,同体字不使雷同,又省便有源等等。
三、突出重点,多思考,多吸取先进经验,提高临习水平。
      在学习中,对《出师颂》更是爱不释手,因为《出师颂》是章草书迹中最好的一种,它把隶书的雍容浑厚与草书的流便简洁融合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字字隶意,又无一字是隶体,而字字皆为草。用笔是隶,结体似楷,意态是草。用笔沉稳严谨,毫无苟且,气势飞动,结体宽博简洁,中宫凝聚,字字独立,气脉通畅。可谓流转至极,朴素到极致。所以对此帖曾下了不少功夫进行临习。
      在临习该帖过程中,为了便于看清笔画的细微变化、笔画间的萦带关系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布局关系,我在复印机上将原帖放大数倍,按原帖拼接起来,然后仔细观察,对贴上字的特点有了印象后,再采取用兼毫笔直接对临的方法进行临习。先后临了数月不下百遍,虽在形似上有了几分,但有些特点却写不出来,一些有特色的笔画形态特点差距则更大。后在一片文章上看到用笔锋稍秃的毛笔临习《出师颂》效果好,就拿以前用旧的笔临习,但写不出笔画的细微变化。后在一次培训学习中,吴振峰先生讲的临习方法深受启发:不要老盯住字本身,思维要放开,模仿时要注意字帖中所有的信息,每个细节都要注意,字距、行距、章法,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迟速,黑白的对比等等。逐采取在掌握单字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原帖章法布局进行单行、行与行和通篇渐进的临习方法,重点在掌握整篇特点上下功夫,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结合临习,进行作品创作,在创作实践中提高。
      为达到尽快掌握章草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不写少字作品,以多字作品为突破口进行创作。九十年代末,我以黄夫亚先生的“关中名胜古迹歌”的四百余字为切入点,尝试用章草创作作品,当初的创作,严格说来是集字,从各种字帖中选来有关的字,进行练习,待熟悉后再通篇数书写,先后用不同形式书写了上百遍,终于小有成绩,用章草体书写的“关中名胜古迹歌”被收录在《20世纪陕西书法篆刻集》和《国际书画交流大展专辑》;二零零六年,一千余字的章草作品《白云山赋》入选全国公安民警书法大赛。
      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字是帖上没有的,虽然化费许多时间推敲研究,其效果还是不理想;为达到作品用字统一,有些简化字需转换成繁体字或异体字,由于没有综合性的工具书,要搞清这些问题,则查阅许多典籍,花费许多时间。怎么办?这个问题常常在脑海中思考,这也是促成后来编写《章草字汇(七千通用字)》的思想基础。
      至于如何用章草特征来写前人未写过的字,《章草考》言:“为之今计,当详为厘订,并旁搜博采而增意以补之,其偏旁字体,亦宜精考组合成字。更以简易字体,不背章草之原则者补之,务使字数足用,俾节省时间,便于人事,岂不善哉!”余德泉先生称此言为“金玉之言也”,接着又说:“看来,取今草乃至行书中‘不违背章草之原则以补章草字数之不足,与章草偏旁组合成字,均不失为有效途径”。这正是我在创作中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
五、注意知识的点滴积累,集腋成裘。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掌握得字逐渐多起来,为了克服以前查字的烦恼和避免记忆的差错,一九九九年我就按照《新华字典》音序的排列顺序,把常用字、通用字打印成表格装订成册,将学过的章草字统一上册,后来,每遇到新字,就记录上册。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和不断补充,竟集字二千多。进入新世纪,有关章草的字典、书籍相继问世,特别是余德泉先生、孟成英女士编著的《章草大典》,使我受益匪浅。但所收字数仍感有限,据粗略统计,大典约收字三千三,其中有些字已被淘汰,不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基本映照了《章草考》所言:“古之字数,势不能曲尽情意以供使用,…。考章草字数,今所得见者可三千,不免有欠缺之感。”逐渐萌发了能否结合自己学习章草的体会,编著一本部以章草书体写就的七千通用字,并标注汉语拼音、笔画数,可辨识繁体、异体字,并例举简化字与繁体字、异体字互换的综合性书籍之念头,一方面是对自己学习章草的总结,可把自己学习章草的体会与广大章草好者进行探讨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另一方面将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草书者正确使用汉字带来便利。并将此付诸行动,并将书名定为《章草字汇》。
     《章草字汇》选用的二千五百个常用字、一千个次常用字和三千五百多个通用字,全部来源于一九八八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并依此提供约二万个章草字形,这些字在书写过程中,为达到字字有出处的要求,采用了三种方法:首先是在《章草大典》里查找通用字表中有的字,再依照该字的原形临写;二是对查不到的字,则查大典中可以参考的偏旁部首,进行组合书写;三是对连可参考的偏旁部首都找不到的字,则查找草书、行书字典,然后用章草的特点进行书写。所选例字为让更多的人认识,达到“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效果,对于同一字有多种写法的,一般选用典型的,草率程度不很高的形体,与现行标准字形有明显偏差的字不用,或尽量少用,
      几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和工作间隙进行,从版面设计,文字电脑录入,查阅资料,逐字书写、校对,又三易其稿,由横式版面过渡改为现在的竖式,先后四次书写收字全文,……,断断续续,反反复复,至今已有七年之久。其实编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综合学习章草各种碑帖的过程,每写一遍,对章草书体的特征、结构变化规律都有新的认识,对把握章草书体都有新的提高。经过近五年来认真的编著,在有关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章草字汇》终于于2007年10月出版发行了,书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敬请读者给与批评指正。
                                      2007年12月3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6 14:27 , Processed in 0.21201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