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因有凌云山大佛而世界闻名。我有幸在乐山渡过了部分学生时代。也是从那里走上了我为革命奉献43余载生涯的第一步。 乐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高达71米的佛象坐落在三江汇流处的凌云山栖霞峰岩壁。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 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由其弟子接手继续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方才完工,历时90年。 被后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在乐山生活期间,我走在路上就能够隔河相望大佛的。人呀,说起来怪得很,每每在什么景点居住的时候,总认为这么方便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但什么时候也没有去!所以在乐山期间,我真正上凌云寺拜谒大佛也只有两次。 一次是1964年夏天去了一次。乘坐的船从大佛脚前岷江通过时,我特地站在船舷边仰望星空般的看清楚了大佛的全貌。然后到乌尤寺参观了佛教寺庙都有的500罗汉堂以后,再沿着小道下山越过小河上了大佛寺。在围墙外看了看大佛的头部。不知是因时间关系还是安全关系,我们一行人没有从大佛右侧栈道下到大佛脚部体验临江仰望佛像一感大佛极为宏伟的雄景。 我去大佛拜谒的第二次是1969年春。我即将离开山清水秀的乐山到黄沙飞扬的陕北插队。那段时间脑里心里肚里都是乱糟糟的。一会觉得自己要去黄土高坡的插队壮举不亚于当年红军上井冈山的行动,一会认为今生今世就将在黄土隆中混迹江湖了却余生。一会更有这次的离开必如当年荆轲刺秦王“风萧兮兮不过是岷江寒,壮士不过是我这乳臭味干的一去不回还”之古风。于是就在这乱糟糟的状态下怀揣5角钱登上凌云山再次瞻仰大佛。怀揣5角钱是因为从我家去凌云山是需要坐船渡过岷江方能登山,而船票钱是每人次5分钱。当时在乐山城内的岷江还没有桥要过江全凭船的摆渡。对了那个时候上游已经在修桥但还没有完工。 到了江边坐上了渡船,等上来了有7、8个人后女老大才松开了缰绳把丈余长的撑杆插入江中狠狠地扎了一杆子开船了。等到了水深之处人家再使用船桨摇呀摇,不一会就到了对岸。我未等人家把下船板搭好就学习当年的渡江侦察记的侦察员般纵身跳跃上岸。不过没有耍好本事,我这一跳却是一只脚踏上了岸一只脚掉进了水里。在众人的哄笑中我涨红了脸狼狈不堪地只能再跳了一跳才上了岸。坐在了一块石头上把灌满水的鞋脱下来把水倒了出来甩了几甩。再把袜子脱下来拧尽了水分就那么湿乎乎地穿上顺着马路向凌云寺进发。 很快我就到了山顶。众所周知的原因那个时候大佛寺没有专人管理处于全面开放人们可以随便进出。而且过去三面环绕大佛头部的墙也破烂不堪有好几处都倒塌了,使我有机会与大佛头部亲密接触。当时的唯一就是惊叹好大、好大,这足够上百人围坐而席的。从大佛头部往大佛脚面看去,在大佛脚面上或站立或行走的游人个个如同蚂蚁般大小,足见大佛之高大雄伟。 随后我沿着栈道下到了大佛的脚部。栈道是沿着大佛右侧的红石山岩开设下去。长年的无人管理,那些台阶都已经风化成为细石甚至碎末,踩上去要非常留神不然脚下一滑该直接进岷江供奉龙王爷罗。为预防洪水,栈道最后一台是铁梯子而不再是石台阶。铁梯子并没有扶手而且人爬上去颤颤悠悠的,每个阶层间都是空的,往下一望令人心寒不已。不过圆了我上次没有下到大佛脚部的遗憾,总算全面拜谒了大佛金身! 企盼有第三次拜谒大佛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