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5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军老家 知青故里 ——再论万开青历史地位及意义

[复制链接]

19

主题

47

帖子

1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7:0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军老家  知青故里
——再论万开青历史地位及意义
红军老家 知青故里
——再论万开青年支援山区合作化志愿队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贺 岩/文

贺岩:万开知青在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前留影.jpg


重庆市城口县,地处大巴山与秦岭深处,脚踏渝陕湘三省市。穷山恶水,人烟稀少;“老、少、边、穷”,字字有份。然而山沟沟里出马列主义,在二十世纪,这里出了两件可以载入共和国史册的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三十年代闹红军。城口县属于红四方面军开创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是重庆地区唯一的苏维埃政权县级单位。当年的城口仅有七八万人口,就有3000多青壮年参加了红军或赤卫队。可以说是户户有红军、处处是战场,留下了许多红色遗址和感人故事。红军北上时,有500多城口战士参加了长征,其中470多人倒在革命的征途中,许多人连姓名都没留下。可以说,城口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不朽的贡献。
第二件大事是1956年2月,302名万县市、开县城镇青年响应毛泽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在青年团万县地委和万县市委的组织下,组成了“支援山区农业合作化运动志愿队”,来到城口县,下到302个农业合作社担任会计工作,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知识和青春献给了城口,被城口民众亲切地、不分性别地称为“会计妹”。
此后的60年里,这302人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成了共青团员,近百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长起来了七十多个中层干部、四个县级领导干部;有近半数的人在城口结婚安家,还有母女两代人都是知青(其子女七十年代下乡),发展成四世同居城口的大家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城口的每一个乡村都留有他们的足迹,城口的每一个部门都是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岗位,城口的财会人员多少都与他们有师承关系。他们中间还有城口的第一个内燃机手、第一个播音员、第一个……一句话,他们为城口的建设发展、走向现代化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红军老前辈们已经得到了他们应得的荣誉:纪念馆庄严肃穆,纪念塔矗立在县城中心最高处,纪念碑、纪念牌更是随处可见。而302位万开赴城口老知青的业绩,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慢慢地淡化、慢慢地消失。在城口县内还可以偶尔听到一点有关他们的传说,出了城口,几乎就再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何物了。
其实,城口老红军和万开赴城口老知青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传承关系:
三十年代的红军战士多是20岁上下的热血青年,为革命而告别家乡,北上长征;五十年代的万开知青多是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辞别父母,奔赴城口;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风餐露宿,流血牺牲,英勇奋战,终于胜利到达陕北;万开知青顶风冒雪,忍饥挨饿,翻山越岭,步行十四天,行程七百余华里,到达城口时全队没有一双好脚、一双好鞋,每个人身上都是摔伤的痕迹;
红军为推翻劳苦大众身上的阶级压迫政治奴役而不屈不挠,英勇战斗;万开知青为解除农民身上愚昧落后的精神枷锁、推动农业合作化、传播现代文明而自愿放弃城市生活,上山下乡,艰苦奋斗;
红军为了共和国的诞生而浴血奋战,奉献热血和生命;万开知青为了共和国的繁荣而奉献青春,甚至献了终身献子孙。
一言以蔽之:万开赴城口知青就是在踏着红军走过的路继续前进,就是在继续当年红军的未尽事业,万开知青精神就是红军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光大。这一切顺理成章,绝无半点牵强附会、生拉活扯。
按照常理,万开赴城口知青即使不能与红军相提并论,也应该在城口的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可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在城口本地老百姓中流传着“会计妹”的口碑美誉,但查遍城口县和万州地区的档案馆,万开赴城口知青连一张名单都没有!经过现在还活着的当事人回忆和一些零散的历史资料,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凑出了223人的姓名,其余人的姓名也许就成了永远的秘密。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牵涉面之广、影响之深远,空前绝后,简单地肯定和否定它都是错误的。就是知青内部,一个“有悔”“无悔”争论了几十年尚无定论,原因很简单:悔与不悔更多地是个人的体验,有悔的不能强迫别人非悔不可,无悔的也不能不让别人悔。下乡的时间段不同,下乡的动机与目的不同,下乡后的环境不同,特别是回城后个人的发展不同,每个人得出的答案自然不尽相同。
由于种种原因,要想现在就完整地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只能是努力地、全面地挖掘各种知青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如实地记载下来,留与后人评说。
其实,怎样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功过是非,万开赴城口知青已经给出了一个非常简明的答案,那就是:看它是把知识贡献给农村,还是把知识埋葬在农村。
万开赴城口知青应该属于中国知青运动中一个较为成功的实例——自己满意,家长满意,群众满意,政府满意。他们出现在知青大规模下乡前的1956年。假设后来中国知青的上山下乡之路也按这个方式复制,其结局肯定不会是现在的这种样子,中国的腾飞也许会提早几十年。可惜,不知为什么,万开赴城口知青的情况一直“藏在深闺无人识”。
现在已经证明,万开赴城口知青是中国知青运动中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最早的、有组织的、成规模的、坚持时间最久的、最有成效的成功典范。我们理所应当为他们摇旗呐喊,扬名立万。“知青第一乡”的光荣称号,城口县当之无愧。万开赴城口知青的事迹应该与当年城口红军的英名一道永垂青史,成为城口最响亮的文化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7-3-23 08:33:20 | 只看该作者
当年这里闹红军,
轰轰烈烈永传名,
知青支援合作化,
奉献知识亦英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6 11:51 , Processed in 0.163009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