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5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促进“人民文学”的繁荣 留住我们的根为

[复制链接]

19

主题

47

帖子

1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4 16:4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憨憨叙述 于 2017-4-4 16:43 编辑

促进“人民文学”的繁荣 留住我们的根为《街坊情怀--石桥的故事》摇旗呐喊
《从街坊邻居-石桥铺的故事》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本号发的《从街坊邻居-石桥铺的故事》。以众多街坊七嘴八舌讲述一条业已消失的老街故事这样一个方式,表达因旧城拆迁而各奔东西的老街坊们对家园的思念。
昨日,接到组稿人庞国义先生的通知,以第40集知青作家李长寿先生的那篇“过客漫话石桥铺”压轴,连载暂告一段落,但故事还在继续,《石桥铺的故事》写作组的朋友们正在进一步寻觅蛛丝马迹,拟更深层次的对这条老街文化资源进行抢救、发掘……
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作家贺岩先生读了街坊邻居-石桥铺的故事,不禁拍案叫绝,欣然提笔作文:
促进“人民文学”的繁荣 留住我们的根为《街坊情怀--石桥的故事》摇旗呐喊
近来在山城重庆,一个以《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为代表的群众性寻根活动正在网上悄然兴起,其影响日益扩大。
一篇篇带着乡土气息的故事,一帧帧翻黄发霉的照片,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锈蚀的挂锁,推开沉重的记忆大门,无数看似被遗忘的故人往事夺门而出,时而清楚,时而模糊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唏嘘感慨,令人神情恍惚,令人浮想联翩:
故事中的石桥铺,近嘉陵波涛,聆歌乐灵音。重庆要冲,渝州通衢。四通八达,商铺林立。车麟麟,马啸啸。扁担吱吱挑脚汉,牛高马大抬脚棒,拥挤不相让。
溪水穿石桥,黄桷洋槐香。木楼绕炊烟,瓦墙映夕照。芳草萋萋送故人,红灯高挂迎客到。如诗如画如浅唱,错把他乡当故乡。
秋天的龙门阵,夏天的凉板床。张二伯手指击节唱三国,刘大妈骂遍通街无人当。人约黄昏后,柳枝掩含羞,月儿正圆凝星空。儿童追杀官兵盗,竹刀泥枪亦英雄,呜嘘呐喊夜不收。
换了三次底的锑锅,断了一只腿的闹钟,锈迹斑斑的瘪铁环,掉了线缝的旧书包。过去一文不值的破烂,如今价值连城金不换。
难忘爸爸的烧刀子酒,一滴入口火燎喉。就上两粒花生米,神仙下凡请不走。最忆妈妈的泡菜闷锅饭,还未进嘴口水咽。山珍海味全吃遍,敌不过一块锅巴片。
悲欢离合多少事,酸甜苦辣味俱全。浓浓乡愁浸岁月,弥久愈醇愈香甜。
推开滑窗,满眼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溢光流彩。曾经的疑团又在心中扩散:石桥铺啊石桥铺,你不就是一老街古镇,现在已经灰飞烟灭,踪迹难觅,凭什么要久久占据我的心房?读完这些故事,看完这些照片,我幡然醒悟:原来你是我忘不了的故乡,你是我离不开的故土!那里有我的家园,那里有我的父母双亲,那里有我的同窗好友,那里还有我的竹马青梅。那里珍藏着我的梦,那里深埋着我的根。我已经与你血脉相连,肝胆共照。你伤风,我感冒;你生病,我倒床。
可是,我们终究不能地久天长。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与都市文化的迅猛扩张,老街古镇文化正在迅速瓦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渐行渐远,以之为基础的华夏文明也正在城市文明的挤压中支离破碎,几乎坍塌。有没有办法既能吸收现代都市文化又能保存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呢?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来完成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呢?
感谢《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写作组的朋友们,你们用实际行动率先出手,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也许还是一条解决上述世纪性问题的捷径!如果真的做成了,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历史书籍从来都是由学者写成,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作家的专利。而你们用自己的胆略和实干精神开创了真正的“人民文学”新时代!一群草根平民拿起笔来,写自己的事、写自己的家;再延伸到写亲朋的事、写家乡的事。你们的工作证明了:人民不单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也是记载世界历史的主人。只有人民真正拥有了真正的话语权,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历史的主人。
设想一下,中国具有石桥铺地位的乡镇数以万计,如果都如石桥铺的朋友们那样,让原住民们都拿起笔来,用文字记载下自己人生,记载下自己的家庭,记载下自己的家乡。那将是何等可观的场面!上百万作者将留下几十亿字的第一手的文史资料。这些资料会对今后的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就连上帝可能也只能耸耸肩头。
应该承认,除旧布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我们对中国式的旧乡镇有多么喜欢,它们的消失只是时间迟早的事。然而,众多的老街小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依附着我们民族的灵魂。
它们的消失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意味着民族灵魂的消逝。家没有了可以重建,财产没有了可以赚回来,国土被侵占了可以夺回来,国家灭亡了可以光复。但是如果文化断裂了,这个民族就玩完了。
数典忘祖是最大的败家,最大的卖国!让老祖宗传承了几千年的魂魄在我们这里离散断代,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罪过!抢救旧城老街的文化遗产,就是抢救我们的根。留下旧城老街的文史资料,就留下了再生的种子。只要有机会,它可以在新的环境中,用新的形式得到保存和发展。文字在,文化自然在。文化在,民族的魂魄自然在。
寻根的过程又是写作者批判反思的过程,思想成熟的过程。在整理记忆的同时,我们的灵魂也将经历一个痛苦考问的过程,最后慢慢趋于平静,这种平静就是成熟的开始。如果几百万参与者能在收集写作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这对中华民族来说,可谓天大的幸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大批旧城老街将沦为废墟。但这些废墟不是一堆垃圾,而是埋藏着珍宝的矿坑。用心挖掘,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优秀品质,往往就埋藏在这废墟里。抢救传统美德,防止文化的断裂,找回初心,回溯本源,由此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这才是旧城老街牺牲的价值。
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五千年沧桑,依然傲立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就是在任何情情况下,都有支撑起它的脊梁。前赴后继,香火不断,源远流长。
知青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是一个最能创造奇迹的群体,有责任有能力承担起这继往开来的任务。接好手中的这一棒,传递给我们的子孙。我们呼吁众多的知青朋友,放下鱼竿,离开麻将桌,走出自怜自艾的藩篱。积极参与这一项重大的群众活动,让自己生命再次发飙,散发出最灿烂的光辉,在我们手中开创出史无前例的真正的“人民文学”新时代!
不爱自己者,何以爱他人?不爱他人者,何以爱家庭?不爱家庭者,何以爱家乡?不爱家乡者,何以爱祖国?

无独有偶,在贺岩先生充满激情、一气呵成、写成高度评价“石桥铺的故事”“开创了人民文学新时代”这篇文章之后不久,湖南卫视播出了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网上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刷屏了,加上视频网站的首页置顶推荐。收视率嗖嗖的往上升,成为湖南台三年来开播收视率最高的一部这部电视剧。
一位署名爱侯勇的网友在微信公众号 [新闻哥]发帖,为《人民的名义》叫好他说该剧:
1、剧情真实:剧中典型的“小官巨贪”,他的原型就是落马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
2、演艺精湛:侯勇饰演的一名京官处长赵德汉。面对质疑和挑战,他谈笑风生,回答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提到自己的工作,也是很多委屈和无奈。虽有处长的头衔也很是清贫,穿着朴素,骑自行车上下班,出身苦,怕老婆,每月只有300块钱孝敬农村的老娘。遭到自己同志的怀疑,从家里查到办公室,什么也搜不到,委屈变成愤怒。直到反贪局带他到了一处隐蔽豪宅,赵德汉直接吓到腿软。原来之前的硬气都是因为他知道家里和办公室没有把柄。后面被缴获赃款,知道自己完蛋了,从惊恐到挣扎到绝望,传神入戏演艺精湛。
3、人性真实:赵德汉落马后,提出不要告诉老婆孩子还有母亲,其实他挺顾念家庭;一个巨贪,却他只敢贪不敢花,说明他心里也有怕;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天使与魔鬼,由社会环境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引导、取舍而已。
4、反映现实:《人民的名义》里涉及了很多突破尺度的现实问题。
小到干部特权待遇,花着纳税人的钱占用医疗资源当养老。大到行政和执法不分,双重领导。做事先凭职级,结果就是本该抓到的贪官跑到国外去了。





可是,现实世界就在那里,你睁眼就能看到,闭眼也逃脱不掉,腐败无处不在。中央的决心越大,大家看到的越多哪一件不在挑战我们对腐败分子超出正常人想象的作为?现实比虚幻更加离奇、更加奇葩、……
如何真正以“人民的名义”,让我们的文艺作品宣传媒体成为揭露、制衡贪污腐败的重要力量,,让“人民”参与公权力的监督,让贪腐分子不但“不敢贪”“不能贪”,形成社会讲诚信、官场不想贪的社会氛围与制度呢?无疑首先需要思想文化领域方面坚持改革、开放、创新。
学者杨恒均说:在一个文学作品可以任意虚构、描叙甚至编造贪污腐败事件时,现实中的贪污腐败会大量减少;而当文学作品被禁止揭露贪污腐败之时,现实中的贪污腐败会比任何文学作品中的描述都更严重、更可怕……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太多副面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它最终会转向何方,有很多不确定性。
就像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大家都以为,火车司机是那唯一决定方向的人,而忘记问一问车厢中的人们,你们想要去向哪里?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每天出现在新闻中的公共事件、公共政策,真的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关切到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食物,看的美剧……
人们关于公共生活的疑问,也越来越多的从“那又怎么样”,演变成“那该怎么办”。
在这个转型时代,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该怎么办?
一个让每个人都有公平发展机会的社会,一个能保障每个人有尊严的生活的社会,一个有道德秩序、理性表达、相互尊重的社会,一个充满竞争生机而又能充分关怀弱者的社会,如何到达?
笔者寄期望于繁荣文化,认为只有文化繁荣才能孵化出新的思想。
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个公民若行动起来,都来叙事、说理、讲故事,上下呼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文化强国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7-4-5 08:39:24 | 只看该作者
繁荣文化不容易,
生活需要众说理,
感慨百姓诉石桥,
又叹当今人民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6 22:52 , Processed in 0.21501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