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想把它做好,首先要对它产生深厚的兴趣,读书治学何尝不是如此。要想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并学有所成,就必须学会读书,对读书治学产生深厚的兴趣。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好多读书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卷在手,入乎其中,其乐融融,烦恼尽消。书可以把人的一生所拥有的可怜兮兮的时间和空间拓展开来,它可以带领我们到远古去寻觅,到未来去探访,到海外天外去游历,到微观世界领略其神奇,到别人经历的人生里共享悲欢……读书的妙处,恰恰就是因为它能使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乐趣。 读书人的气质与不读书的人显然是不一样的。读书人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地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是丑陋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和面孔,却有了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著名学者曹文轩就曾说过:“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和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你眼前的形象过目不忘,永耸心中。有时我会恶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入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他的这番话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由此联想到你身边的那些真正的读书人,自然就会领略到“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以读书为乐,是奋发精进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们中国自古就重视读书。据说秦始皇日读一百二十斤重竹简公文才就寝。《鹤林玉露》载:“唐张参为国子司业,手写九经,每言读书不如写书。高宗以万乘之尊,万畿之繁,乃亦亲洒宸翰,遍写九经,云章粲然,始终如一,自古帝王所未有也。”从前没有印刷的时候讲究抄书,抄书一遍比读书一遍还要受用。如今印刷技术发达,得书容易,又有缩印影印之技艺,无辗转抄写之烦,读书之乐大为增加。 说到读书之乐,我又想起了“汉书下酒”的故事。说的是《汉书》出版后,受到人们的极大推崇。宋朝大诗人苏舜钦晚上住在老丈人家里,每天晚上看书常要饮一斗酒。老丈人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偷偷去看。原来苏舜钦在读《汉书》,当他读《汉书•张良传》一章时,看到“良与客徂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禁不住拍掌大笑,高声说:“可惜啊,没击中。”端起酒喝了一大杯。苏舜钦又读到“良曰:‘始臣部下邳;与上会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拍着桌子站了起来,说:“君臣之间的相识,原来如此之难。”再次喝了一大杯。在窗外看苏舜钦的人回去向他老丈人报告了此事,老丈人一听,笑着说:“原来有这种下酒物,喝一斗也不算多。”后来,人们就以“汉书下酒”来形容读书的乐趣。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让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让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那样的话,读书就算读到家了。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也就是说,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得的意,而只在语文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相反,把活书读死,就会把人读伤了,那还有什么乐趣而言。过去曾听朋友慨叹,真没办法,我一翻开书本就觉得头疼。对这位朋友我现在似乎理解他了。这种现象往往都与硬着头皮死读书有些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弄不好会终身视读书为畏途。萧伯纳就曾说过,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原因就是幼年塾师强迫背诵所结下的苦果,因此说,读书千万不能勉强。 梁启超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所编写的《德育鉴》中抄录了明代王艮(心斋)的一首《学乐歌》,诗云:“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以为心斋之学以乐为主体,并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加以解释,也就是说,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光喜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乐在其中,学乐一体。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凡一学术之发达,必须为公开的且趣味的研究。”趣味有时也称其为“兴味”。他说:“我自己的人生观是拿两样事情做基础,(一)‘责任心’,(二)‘兴味’。”“‘责任心’强迫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我常把它调和起来。所以我的生活虽说一方面是很忙乱的、很复杂的,他方面仍是很恬静的、很愉快的。” 由于他以趣味或兴味的人生观为基础,所以尽管忙乱的生活也显得恬静,也显得愉快。正因为他善得读书趣味,五心不定的时候他读经典以养心,痛苦感伤的时候他读诗词以涵泳情性,在国家危亡的时候他读东西图书以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在国学沉沦的时候他读中国经典以图振兴华夏文明……他从来不被迫苦读,而是兴致盎然地找书读。也只有这样,他的读书活动才能明显地超出功利性,而是为了求学问而读书,为了追求趣味而读书。 对于初涉国学的人来说,尤其是一些喜欢国学的青年,能否破除读书的功利性尤其显得重要,要想把死书读话,不妨从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开始,当然了,这其中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你的兴趣。比方说可以寻找一个科目。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去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梗概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都属于这一类。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都有侧重,这样必然能产生好的阅读效果。虽然开始读时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一些困难,但只要是读下去,就会爱不释手,渐入佳境,品尝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