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走向农村
1968年12月的一天,柳絮在学校里,通知说有重要新闻,许多同学都没有回家。一直等到半夜,广播里终于传出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声音,播送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象每次发表最新指示一样,柳絮和同学们立刻把毛主席的话工工整整地制作成语录牌,举着抗着,组织起队伍上街游行。一路大声诵读毛主席的指示,呼喊口号,表达坚决拥护,坚决贯彻执行的决心。他们的队伍一直行进到市中心的人民广场,沿途汇集了许多学校无数的学生,到凌晨才渐渐散去。
柳絮没有回家,而是回到了学校里。她兴奋极了,没有一丝睡意。她觉得毛主席给她指出了一条宽广的革命道路,她可以离开家庭,到农村去,把自己磨练成革命者,正如许多革命前辈背弃自己的家庭,投入革命的洪流,最终成为革命英雄一样。
柳絮很快就报了名,坚决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干革命。张华知道柳絮报了名,就也报名和柳絮去同一个地方。自从毛主席的指示发表以后,大规模的知青下乡运动就开始了,无数的知青专列开往农村。那种气势真叫波澜壮阔,当然知青里有推波助澜的,有随波逐流的,有抵触着被卷进洪流里去的。张华对下乡没有特别的积极性 ,也没有抵触。既然大家都要去,她当然也要去,没有理由不去,她是个狗崽子,早已经习惯该怎么活就怎么活,从来不需要有个人的意愿。她只想跟柳絮在一起,柳絮也很愿意,她俩习惯了在一起。两家大人更是觉得互相可以照应很不错。过了1969年的春节,通知书发下来了,两人分在了同一个生产队。
出发的那天,天空有些阴沉,不时地飘一点零星的小雨,凉飕飕的。柳絮他们在集合处列队戴上了大红花,坐上汽车去火车站。长长的车队行进在市中心的马路上,道路两旁站满了人,有不少人手里举着红花,红旗,标语,专门来夹道欢送,也有人是在路旁驻足看热闹。车队穿过热烈欢送的人群,那一刻,戴着大红花的柳絮,突然感到两年多以来失去的做人的尊严又回来了,她于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张华看到柳絮眼里闪着泪光,以为她心里难过,又不知道该和她说些什么,就向车窗外呆呆地看着马路边熙熙攘攘的人们,觉得很吵,只希望车快点开。
车队开进火车站的时候,那里已经挤满了送行的人群。哭声,叫声,扯着嗓子的说话声,混合成巨大的声浪,在四面八方汹涌着,翻滚着,升腾着。那是近郊的一个货运车站,没有站台,送行的亲友们都站在车厢边的沙土地上。柳絮和张华上了火车,车厢里和外面一样,杂乱的吵闹声象是要把车厢撑破,每个人都必须大声吼叫才能听见彼此说话。
她们俩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是一个三人座位。柳絮的位子正好靠窗,她从窗子望出去,看到自己的家人和张华的家人已经站在窗外。柳絮很久没有见过父亲了,他一直在隔离审查,监督劳动,这会儿是特许出来送她的。父亲消瘦了,她似乎应该和父亲说些什么,但心里对父亲的怨愤依然强烈,觉得无话可说。父亲也只是默默地站着,只有母亲忍不住泪水,用手绢不时地擦着眼睛,哽咽着说:"在外面自己要小心。"
柳絮没有丝毫的伤感,只有对未来革命道路的无限期待。她觉得这样哭哭啼啼的太没意思,就转身对张华说:"过来跟你爸妈说说话吧。"说着就把窗口的位置让给张华,自己退出来站到张华的身边。
突然,柳絮听到身后有人在哭,在那样嘈杂的车厢里竟能听清楚哭声,她吃惊地回头去看,就见一个女生正冲到窗口,探出头,又探出身子,与窗外的人拉着手,哭着说着,听不到她在说什么。火车开动了,不一会儿就看不到外面人们的身影了,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那女生仍然把身子探出窗外哭着喊着。有人怕她栽出去,在后面拉了她一把,她感觉到了什么,才回过身来,看了看周围,似乎有点不好意思,慢慢止住了哭声,靠在座位上抽泣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人拍拍她问:"你的座位在哪里啊?"她这才想起从衣袋里掏出乘车证来找位子,找自己刚才随意扔在车厢里的包。她的位子和柳絮张华在一起,问起来才知道,她们三个人是一个生产队的,她叫刘彩芳。刘彩芳把包放到行李架上,然后坐下,张华看她还是很伤心的样子,就把自己带的一小包糖拿出来请她吃,想跟她聊聊。刘彩芳没有去接糖,看了看张华说:"我自己有的。"说着就从行李架上拿下一个包,打开,里面装的全是糖果点心。包虽然不大,但足够让张华吃惊的了。买糖果点心都是要票的,她哪来那么多票!于是脱口说道:"你带那么多啊。""是我三个哥哥找人要票给我买的,他们都工作了,只有我一个妹妹。"刘彩芳说着又哭起来,张华没想到又惹她伤心了,赶紧转移话题,柳絮也凑上来一起聊。刘彩芳终于停止了哭泣,从包里拿出零食来请周围的人吃,但是没有人吃她的,互相都不熟悉,不好意思吃别人珍贵的东西。
火车隆隆地向着远方奔驰,车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坐火车,他们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在上海,他们也只熟悉从家里到学校的一小块地方,难得去一次市中心的南京路或者人民广场,谁也不会无端地花钱坐公共汽车到上海各处去转。他们可以去玩耍的地方无非就是家附近的公园。没钱买门票的时候,会从公园篱笆墙破损的地方钻进去。小孩子钻公园的篱笆墙是公开的秘密,即使被管理人员看到了也不会来抓他们,不过是赶走了事。柳絮和张华也钻过篱笆墙,这是她们从小到大唯一做过的不规矩的事情。她们是最守规矩的孩子,只活在学校和家庭的天地里,从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车窗外,一望无际的农田种着各种各样的作物,碧绿碧绿的庄稼地里,偶尔有些迎风摇曳的或浅黄或白色或红色的,不知是什么作物正在盛开着的小花,三五成群的人们在田间劳作,零星散落在大田里的农舍孤零零地伫立着,也有成片的村落上空飘着袅袅炊烟,还能隐隐约约听见村里传出的狗吠声。远处近处,或稀疏或茂密的树林,纵横交错的沟渠小溪,点缀在天地之间,凭添了无限生机。间或有大大小小的山丘远远地起起伏伏,或被绿色覆盖着,或光秃秃地静静地卧伏着。大自然展示着它的五彩斑斓,万千气象。所有这一切都不能引起车箱里知青们丝毫的兴趣,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非常地陌生,对于广阔的世界,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去了解,没有了解便谈不到欣赏,更不会有兴趣。
火车开过南京站以后,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要过长江大桥啦。"大家都兴奋起来,趴在车窗边,等着看那座伟大的桥梁。大桥通车才几个月,大家对大量的报道还记忆犹新,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啊。报纸上刊登着长江大桥的大幅照片,桥头堡上巨大的三面红旗,还有工农兵雕像,是那样让人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能亲眼见到我们中国人自己建造的伟大的桥梁,是多么幸福啊!大桥在大家殷切的盼望中出现了,人们七嘴八舌地嚷起来。"看,引桥,真长啊!""啊,桥头堡!"“啊呀,看不到三面红旗!”“三面红旗在顶上,看不到的!”"过长江啦!"过桥的时候是夜里,天特别黑,根本看不清大桥的模样,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的兴致,火车早已驶入江北的黑暗中,人们还在纷纷议论:"桥真的很大奥。""桥头堡有那么高啊。"也有人遗憾地说:"要是白天过江就好了,看得清楚,一定很壮观的。""是啊,还可以看长江,我还没看过长江呢。""谁看过长江啊,我只看过黄浦江。" 于是许多人附和说:"真的,只看过黄浦江。"
刘彩芳一直沉浸在伤心的情绪里,时不时地抹眼泪,张华就去劝她,陪着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不相干的事情。一开始柳絮也帮着劝,后来柳絮似乎失去了耐心,静静地坐着想自己的心事,只希望火车开得快些,再快些,她恨不得立刻就到贫下中农中间,接受再教育,成为完全彻底的革命者。
火车奔驰了几十个小时,终于在塞外的一个小站停了下来。是凌晨,四下里看不到灯光。一百多个人在黑暗中下了车,踩着高低不平的小路,到达休息的地方,大家进了一个大房间,仍然没有灯光,里面有长长的两排大炕,据说是学生宿舍。带队老师提着一盏煤油灯清点了人数。似乎过了很久,天仍然很黑,大家都很疲倦,有人靠在冰冷的炕上睡着了。
天终于亮起来的时候,有人送来了馒头稀饭。吃了饭,来了几辆敞蓬卡车。大家上了车,卡车很快就开上了狭窄的,蜿蜒曲折的山路。常常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深沟,路是沙石铺的,坑坑洼洼。卡车不停地颠簸,又似乎总在拐弯,一拐弯,车厢就朝一侧倾斜过去,车上的人们也就不由自主地随着车身倾斜过去,木制的挡板被挤压得嘎吱嘎吱响,象要断裂开来,把车厢里的人倒出去。知青们一阵阵地惊呼,还有人嚷着要跳车。柳絮她们也不免一阵阵心惊肉跳。卡车则在人们的惊恐与躁动中安然前行,把大家送到了公社。
吃了午饭,生产队派来的板车陆续到了。柳絮她们队里来了一辆毛驴车,车身宽不足一米,长不足三米,放了她们每人一个铺盖卷,一只箱子,就差不多满了,人就坐在铺盖卷或箱子上。车轮在高低不平的车辙里滚动,车辙是自然辗压成的深深的凹槽。车子吱吱扭扭 晃晃悠悠地前行,柳絮她们别说是坐过,就是在电影里也没有见过这样的车子。她们互相拉着拽着,人随着车子上下左右地摇晃着,没办法坐稳。后来索性下来走,觉得还自在些。于是她们走一走坐一坐,似乎路程很漫长。进村的时候,已经是傍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