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6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子

[复制链接]

78

主题

185

帖子

90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31 21:3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子
   除夕夜晚,全家人正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忽然手机响了,耳边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三哥(因我在家排行老三,亲友们都这样称呼我),过年好!提前给你拜年7啦!”“哦,德子,过年好,过年好,也给你拜年。”“三嫂子好吗?”,“好好,你也挺好?弟妹也好?”“都挺好,都挺好!”…….
几乎每年大年三十我都会接到德子的电话,这已成惯例。假如没有别的事情,这便是一年之中的唯一通话和联系了。
我和德子是大半辈子的朋友了,自下乡开始到如今,将近50年,属于心中的好友之列。之所以称之为心中好友,可能是因为平时虽不联系但心中都有对方、时常不忘过去的那一段情谊吧。
德子和我都是42中的学生,只不过他比我矮一届。1969年4月学校动员上山下乡去牧区,本属于69届的德子不在动员之列却毅然要求提前下乡。原因很简单;他兄弟姐妹6个,作为鞋匠的父亲,一个个体劳动者实在养不起一家大小7-8口人。作为长子的他不愿在家吃闲饭,渴望为父亲分担些什么,上山下乡给他带来了走上社会的机会。于是他跟随着68届初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来了到了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成为了一名草原新牧民,那年他只有16岁。
我和德子家相距不远,都在当时的东楼-贺家口附近。他父亲每日在街边为附近的居民、学生修鞋或做鞋子。我小时候还让他补过露出了大脚趾的球鞋呢!
我们离家时并没有想到我们的出走会给父母亲人感情上带来怎样的伤害,只是一度地沉浸在对美丽富饶的大草原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幻想之中,却是远在家乡的父母对我们挂念万千。那些有着相似命运的知青家长彼此串联,相互打听各自孩子的消息和牧区的生活状况,久而久之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便成为了朋友。记得到牧区不久,父亲在来信中便提到了德子——他妹妹和我妹妹是小学同班同学,也提到结识了他的父亲,要求我和德子加强联系。恰好那时我们都在东庙一起干活,家长们的来信促使我们很快成了朋友。面对牧区的艰苦环境我们彼此鼓励,相互照顾。
德子虽然比我小一岁,但他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小弟弟。经历了三年的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和造反运动似乎使老三届的我们成熟得较早,而作为69届的德子在大家面前就显得幼稚了许多。来牧区的69届学生只有两个;一男一女。因为和大家不太熟悉,开始时德子显得有点孤单但很快他豪爽、外向的性格就展示了出来。这可能与他是长子、从小就顽皮有关,用他父亲的话说,自小可没少打他!
初到草原不久,牧区单调寂寞的生活使大家都非常想家。这在德子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时常在我面前流露出对家和父母的思念,有时甚至泪流满面。此时我都会像大哥哥一样给予他安慰和鼓励。随着时间的延长,我们慢慢地适应了草原的生活,后来很多同学都下放到蒙古包和草地牧民生活吃住在一起。德子不久也下到包里放牧,我们见面的机会便少了起来。
1969年底,春节将近,很多知青都想回家过年。但当时中苏关系紧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的意思。而我们下乡的地方恰恰位于中苏蒙三国交界处,战略地位凸显重要,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反帝反修的最前沿!所以当时的公社革委会强调战备需要,不同意知青回家,要求我们在这里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然而,思乡心切的我们,全然不管这些。很多知青逗留在公社,整天地围着当时的公社革委会主任温都苏,跟着他的屁股后面软磨硬泡。我还记得那时的德子身着一身天蓝色的蒙古袍,脚蹬粘靴,头戴一顶狗皮帽子,嘴里叼着丝丝冒烟的铜锅大烟斗,搂着温都苏的肩膀跟他打着哈哈;你别跟我们讲大道理,反正你是橫说横有理,竖说竖有理,你是横竖俩嘴!如果你细品味,这是句很难听的脏话但温都苏却依然笑眯眯的面对大家。当然,到了最后,公社还是同意了大家回家过年的要求。
1970年冬天,我第一次回家。到家的第二天便来到德子家看望他的父亲昝伯伯。那时的昝伯伯年龄可能还不到50岁,高高的瘦瘦的身材,满脸的皱纹和白发告诉了我他饱尝了人世间的沧桑。昝伯伯虽然是鞋匠出身,但讲起话来却是不紧不慢、透着几分斯文。他备下一桌丰盛的午饭来招待我,在他眼里我就是德子的大哥,所以一再要我对德子多多关照。说起德子,那个曾经让他那么着急生气、从小就调皮捣蛋,没少挨他打(打坏了无数根鸡毛掸子)的大儿子,眼里竟然泛起了晶莹的泪花,他是一位感情细腻的对儿子充满了爱的父亲!
1972冬天,牧区发生了重大变化,草地知青被重新分配,德子去了大庆,我则去了国营农场。
德子到大庆后被分配到汽车队,成了一名汽车修理工。后来定居于廊坊市附近的油田总部,在这里他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大约十几年前,我和几位知青朋友参加了德子儿子的婚礼,在这里也见到了年过八旬、满头银发、慈祥可亲的昝伯伯。时光冉冉,光阴似箭,时代变迁,故人相见,怎能不感慨万千!
那一年,德子特意来我家探望,当时他因患椎管狭窄,走路一瘸一拐的。我到车站迎接并搀扶他到我家,这也是我们哥俩几十年来难得的一次见面。
以后有了电话,方便了很多,德子总是来电邀请我们去他那做客,在廊坊和万庄那还有不少曾经的草地知青、我们的同学定居在那里,而我们却总是因为忙碌没有成行。
如今我们都60多岁了,都已步入晚年,总想相聚却总难相聚。虽如此心却总是相通的。我们已没有太多的精力相互串联,好在有电话、有网络,想念了一个电话打过去,聊聊天,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8-6-1 07:34:48 | 只看该作者
一生的哥们最亲,
当年的草原亲情,
分离了几十年后,
仍然是一家掏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6 18:32 , Processed in 0.173010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