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12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饭后茶余——无可逃避

[复制链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08:4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饭后茶余——无可逃避
老猫皮皮
    不管是一线大城市,还是三四线小城,甚至是上不了线的城镇。每天从早晨开始,无休无止的噪音便充满世界。      抽鞭子的,抽陀螺的,汗流浃背的卖力气。尤其是抽鞭子的,时不时摆出个“造型”得意洋洋。听他们吹牛 ;自己是“宫里”抽净鞭的几几代传人,似乎能跟“宫里的”扯上关系也是与以荣焉。可是我觉得好像差点意思。“宫里的”不都是被割了JJ的太监吗 ?怎么出来了这么多的后代?搞不清楚,只好存疑了。
    那边有一个吹喇叭的,几年前就开始吹。一开始总吹“社员都是向阳花”,咪咪索米来,咪咪所迷来米拉米来逗,拉米来逗来系啦嗖米嗖西来啦嗖......。但是他总在第三句的“米搜”那里卡住,嗖————很长而无变化。大家忍无可忍,十几二十个吹“洋喇叭”(萨克斯)人用力吹出“嗖”,才把这个音符干掉。于是他不再吹“社员都是爷爷转”(向阳花)。改吹其他乐曲。
    吹洋喇叭的人发出的声音似乎比较圆润,毕竟萨克斯的音色决定了不是很难听。然而,也不能和专业的演奏家相比。萨克斯的传统乐曲“回家”,拉西逗西逗,拉西逗西逗,拉都米来西......,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顺利吹出的。于是这些人们从最简单的红歌开始,像“北京的金山上,社会主义好”等等。不过他们水平不一,也吹不出一致的乐曲。只好各自为战,分布在公园的各个角落,像蛤蟆蹲坑一样发出不同的声响。
    在小树林的一端,两个人拿着“小号”在练习军队的起床号“大天白亮,死猪起床;我来看猪,猪在床上。”一边又一遍的,我想不明白,什么样的猪能在这样的噪音下躺在床上?
    在一旁的空地上,一群人在跳“新疆舞”,几个女人张牙舞爪做动作,两只手向下用力摁,然后又扬起来拼命的扩展。似乎很熟悉的动作啊。仔细想,啊,想起来了,不就是和面拉面吗?两手用力摁在和面,和好以后用力把面拉成细条,只是少了一口锅,要不就可以直接开“牛肉面”馆了。明明是黄种人,却要染上黄发,再染,不也是黄种人吗?穿上新疆人的服装人种就变了?没这么方便吧。
    在湖边的走廊,一群戏曲爱好者在唱戏。一个八十四岁的老头唱“青衣”,虽然路都走不太利索,但“入戏”以后,嗓音,身段无一不精。只不过已经没有几个人在听了。年轻人都去看“热舞",没有心思来看这些传统的戏曲。这个群体越来越小,很快就会泯灭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了吧。
    太阳一点一点高起来,天也很热。人们并没因为天热而减少,反而渐渐多了起来。几个人拿着笛子,在教学。可能是一个暑假三千块钱。老师吹的当然很好,但学员吹得就不太熟练了,不时几个破音出来,使人不寒而栗。
    在小山上,几只“排箫”在吹“最后的莫希干人”,如泣如诉的音乐,丝丝袅袅的飘过耳旁。
     咚咚咚,锵锵锵,锣鼓响起,一群农村的老娘们,花红柳绿的开始了一天的活动“扭秧歌”,这些人地都被征用了,一天到晚没事可干,只好把精力都发泄到秧歌上。一只手里拿着一把扇子,另一只手攥一块手帕,扭动水桶一样的腰,围成一圈,不断地转着。伴奏的只有一群老汉,鼓,嚓,锣作为了主旋律,还有一两只喇叭在旁边凑趣。“家家穷,家家穷,卖了桌子卖板凳;家,家,家家穷,卖了桌子卖板凳。”好像也是他们自己的写照吧,自己的“家”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在这里“穷”欢乐了。
    这些乐器,大都伴随一只音响。你的声音大,我的声音要比你的还大。相互斗起来,闹得整个公园没有一片安静的地方,一直到深夜,疲惫了一天的人们随着夜色,慢慢的回到自己的窝里,安静了。
    只要是白天,人们没有一片可以安静读书的地方,真的是噪音——无可逃避。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65

主题

7万

帖子

3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0664
沙发
发表于 2018-7-21 07:52:36 | 只看该作者
读,确实,噪音污染是非常讨人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25 05:26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