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薄禧山 于 2018-11-4 19:28 编辑
《我的知青岁月》之十二
知青下乡50周年回忆
马惠忠
夜 路
第一天到八鱼公社高崖大队已经很晚,开完欢迎会后就有人带我们去住的地方,那时人困马乏,真是盼着赶快到住的地方。 农村的夜晚好黑好黑。我们被分到一队,离大队最远的一个队,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谁也不认识,只有跟着带队的人,寸步不离的向我们的小队进发。黑夜中只有手电筒那么一点点光亮照着一条小路,究竟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 终于走到了我们住的地方,太累了,我们收拾好行李就休息了。当白天我们重新再走这条路时真是害怕了,腿都软了,原来我们晚上走的是一条羊肠小道,一边是深沟,一边靠崖边,只能一个人过去的路,我们晚上怎么过去的,想想真是后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摔下去。 但总算是有惊无险,糊里糊涂的走了第一天的夜路。
缝 被
缝被,一直在家里娇生惯养的我,生活上的所有事都基本上不会,做饭不会,收拾房间不会,缝被子更不会,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一点点的学吧。 刚开始就是一回西安就把带被子回去,让母亲拆洗缝好再带回农村。因为太麻烦了就下决心自己拆洗被褥,慢慢学吧。 第一次的拆洗真让人哭笑不得至今难忘。因为才准备学,我们决定先拆一床被子试试,我和刘琬如一个队,洗被里被面就很难了,我们两个辛辛苦苦的洗好,晚上下工了就开始缝被子了,靠着母亲教的,我们很认真的一针针的缝起了被子,手上扎了一下又一下,咬着牙总算缝好了,好高兴啊。但是叠被子时才发现把被子和床单缝在了一起,没办法只能拆了重缝,含着泪水,忍着手痛,小心翼翼的又开始缝被子了,我们这次是小心又小心,缝的好不好不要紧,就是不能再把被子和床单缝一起了。虽然缝到很晚很晚,但是看到自己第一次缝的被子,把一切辛苦都忘了,被针扎的手也不痛了,开开心心的睡了一个好觉。
方 言
刚下农村,我由于不懂农村的方言,惹下了一个麻烦,又挨骂又挨训,委屈,尴尬,羞辱让我牢牢记在心中,以后也记住了说话要随乡入俗,尊重当地风俗。 有一天,劳动休息了,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这时老贫协和一群人说笑,我就问了一句你们在谝闲传呢,老贫协突然站了起来,冲着我大发雷霆,说我骂他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就辩解了一句,我没骂人,你们就是在谝闲传嘛,没想到更惹怒了老贫协,跳起来冲向我就骂了起来,我懵了,其他知青也呆了,幸亏有几个农民站起来劝阻,否则我就会挨一顿莫名其妙的打了。 挨骂又挨训,差点又挨打,我只有拿出女性最柔弱的本事,但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哭,委屈的泪水总算浇灭了怒火。后来才知道谝闲传在当地是骂人的话,后悔之晚,教训永记。当然由于方言也惹了不少笑话,就不啰嗦了。
传 播
插队的日子我们学会了很多的东西,也把城市里的文明,卫生,知识传播到了农村。 刚到农村时我们是天天上工,每天三晌,一起床洗漱完了就赶快去上工,但是奇怪的是农民只有男的上工,女的却很少上工,那时候男劳力一天10工分,而我们女同胞一天最多也只有6工分,队长说我们才来只能记5工分。但过了几个月我们的工分比农村的女劳力都高,为此好多女同胞都开始了早上上工,而且越来越多。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什么,但实际行动却告诉了他们多劳多得的道理。 在农村洗澡很困难,但万幸的是我们高崖大队离71号信箱还比较近,我们就可以经常去洗澡了,记得刚开始时,他们都笑我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慢慢开始去71号信箱洗澡了,好的事情总会被接受的。 先进的,好的事情就在我们下乡的时候慢慢传播了。我们在农村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传播了城市中的良好习惯,在互学互帮中我们成长起来了。
夜 风
我们住的地方是一个半坡,只有两家人,我和刘琬如住在一个半边盖的厦房里,中间那一间空着,右边是厨房,左边是我们的卧室。 劳碌了一天,我和琬如刚刚进入梦乡,突然被一个奇怪的响声惊醒,就好像有人在开我们的门。我们吓得睡意全无,那时候不知道别的女生是怎样,我们可是枕头下面压着剪刀,我们轻轻的拿起来,战战兢兢的下床,站在卧室门口,说是门口但无门。提心吊胆四目都望着大门,奇怪的声音不断传来,我们也越来越害怕,于是我就悄悄的走到厨房又拿了一把刀,站在了厨房门口。慢慢地我们稍微平静了一些,又听到了风声,不知道过了多久,门还是关的严严的,我们就松了一口气,可能是大风吧,太疲惫的我们就把刀和剪子压在枕头下又睡了。早上一起床,我们就奔向大门,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打开门一看我和琬如都大笑起来,原来是晚上的大风把一个树枝刮到了门上的铁环上,风一吹树枝就刮的门响,风越大声音就越大。真像是开门的声音,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虽然虚惊一场但是没什么事还是万幸的。
秋 收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也是我们最累、最苦的季节。
拔 豆 杆
第一次去拔豆杆,看着很简单容易,没想到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也让我们有了当“泡兵”的经历,下地时别人都争先恐后的跑到地中间,开始拔豆子了,我和琬如看到地边没人就在那里开始拔豆杆了。看似简单,可拔了一会手就痛的很厉害了,仔细一看,双手打满了水泡。可是不拔不行啊,于是我和琬如拿出小手帕包上手又继续拔。刚包上还好一些,谁知道一会就更痛了,只有咬牙忍着,不管不顾了,只盼着赶快拔完,真是丧失了痛疼的意识。下工后我们的手帕上尽是血,有的已经粘在手上了,只能用水将手帕浸湿,才慢慢地把手帕取下,给手上了药,痛的什么也不想干了。后来,和我们好的姑娘们告诉我们,拔豆杆要拔地中间的土比较松,地边土被人踩的太硬了,拔起来费劲。可我们学不会,拔豆杆时还是在地边。
掰 玉 米
秋天,玉米熟了,我们开始掰玉米了。我们的工具就是一个背篓和一双手,进了玉米地刚开始还觉得好玩,可是掰了一会就尝到了苦果。 秋虽比夏凉快点,可是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热得很,我们汗流浃背,但这还不算什么,更辛苦的才在后面。在炎热的玉米地里背着大背篓,然后就掰一个扔进背篓里,越掰越多,背篓也越来越重,直到重的手都抬不起来了,就倒在玉米堆上,当我实在背不动时就真想学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 简单的农活也有它的技巧,掌握不好就会付出不必要的劳动。刚开始我们随随便便走到那里就掰到那里,然后又背着重重的背篓回到玉米堆,又重又热又难走。后来掌握了窍门,背着空背篓向远处走,到一定距离开始掰,等快到玉米堆,背篓也装满了可以直接倒了。这样就好多了。每天掰完玉米,我们胳膊上都是很多很多的伤痕,热辣辣的痛,洗完就要赶快上药,第二天又继续战斗了。一个秋收,手和胳膊都是伤痕累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
拉 车
我们小队是半塬半川,塬上塬下都有地,运输就靠架子车了。平地上基本是我们女劳力,而上下坡就靠男劳力了。记得第一次下坡时,我们要踩着架子车的后边蹲下,男劳力就风一样的拉着车往下冲,吓得我闭上眼睛,听天由命,任凭架子车拉着我们冲下高坡。那时生命的的确确地掌握在别人手中了。 上坡却一点也没减轻恐惧,反而增添了重任,我们必须使出吃奶地劲推着车,高高的坡,一个疏忽架子车就可能会倒退下来,而我们推车的人也会被压在车下或滚下高坡,那时的我只能加油加油,使劲使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经验的积累,后来也不怕了,而且有机会也自己拉车上下坡了。想想自己过去的担忧真是多余的,庸人自扰。、 回忆知青下乡50周年之际,我深深地怀念我们一起下乡,共患难的朋友刘琬如!我们小队只有我们两个女生,冬天太冷时我们就钻一个被窝互相取暖,有病时我们互相照顾,不会做饭我们一起学习,遇到想家时我们一起哭泣,我们两人并肩携手度过一个个难关,战胜一个个困难。我们一个内向,一个外向,一个外强内弱,一个外弱内强,就这样在广阔天地互补成长。 刘琬如是一个才女,琴棋书画都会,就是很低调,从不显摆自己,她看着很文弱,但是内心很强大,她比我小几个月,可是处处照顾我,特别是在生活方面,我特别的感谢她。现在她虽然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她永远活在我心里。忘不了她的音容笑貌,忘不了我们下乡度过的两年多时光,,忘不了我们在农村经历的艰辛,忘不了我们携手走过的青春岁月。安息吧琬如!一路走好!
2018年9月19日写于北京
作者 西安市37中初67级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