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7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残苑笔记(二)

[复制链接]

681

主题

708

帖子

259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23 10:1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卜桂仁 于 2021-6-23 10:21 编辑

残苑笔记(二)

2
   闲居期间,我偶然接触到互联网,学会了上网发帖。当时各种网站方兴未艾,若雨后春笋,本地有一个文学网站“中原诗词网”,我尝试着投过去几篇以前写的诗词,不想收到极好的反映,可谓一炮走红,很快就圈得一些粉丝,也结识了网站的一些活跃网友。他们中间有官员、警察、学者、艺术家、教师、商人,也有普通的工农分子和在校学生。
   在网站里,大家以文会友,并不计较身份的差别。网上交流,一般都是通过发帖回帖,你来我往,互相吹捧之外,也交流一些文学观念和写作技巧。时间久了,思想比较接近的网友便有了面叙的想法。
诗词网里的网友,有一部分是层次比较高的,不少人有体面的工作,可以支配一些社会资源。由于住址邻近,我首先结识了网站的版主中一先生。
   中一先生在体制内供职,是一家公积金管理机构的处长,一个热衷国学研究的典型文化人。他在易经研究方面下过很大功夫,所写的诗词也多与易学关联。网站完全是公益服务性质,版主先生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
   由于版主的联系,我又幸运地结识了冰雁先生、棚叟先生和正宜先生。他们几位都是本地网友,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身边有车,来往方便。我尽管没有车,但是居住离版主单位较近,所以网友间酬酢,他们多半都叫上我。
   诗人冰雁先生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当时在郊县一个局委里做党务工作。他出身农村基层干部,当过多年乡镇的第一把手,时下是一个正科级的小官员。冰雁先生性格豁达,疏才仗义,待人真挚热情,很容易交往。他不仅自己有车,而且还有充裕的时间。出于对诗词文学的向往,他经常往来于网站高光诗友之间,和很多人都建立了联系,我也跟着他的车去过不少地方。
   对于诗歌写作,特别是旧体诗框架下的新诗写作,我本来是有些想法的。我从小喜欢旧体诗词,唐诗宋词会背不少,尤其喜欢无拘无束的古风体和长篇叙事歌行体。我觉得传统诗歌没有现代白话诗那样随心所欲,跳跃跌宕,甚至不着边际,旧体诗结构严谨,词句讲究,寓意深刻,读起来更觉上口,多为传统文人所钟爱。但是我也不太喜欢律诗绝句过于严格的格律束缚,把功夫用在形式的雕琢上,必会忽略了作品的自身意义。以致使有些当代诗词老气横秋,拼凑和堆砌辞藻,犹如出土文物,满满的迂腐气,没有了时代感。
   当时网上有个别诗友,也没见发表过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大作,评判起别人作品,并不审视内容和写作技巧,也不看整体效果,只是死抠所谓平仄声律是否合韵、合仄、合工、合对,一首短短的抒情小诗经过百般雕琢,求全责备,搞得像一件件刻板的工艺品。
   有时作者诗稿并没有“律诗、绝句”一类的标注,也就是一首普通的古风或新乐府体,他们也会不厌其烦地挑剔出哪些字词出律、哪些句子失粘、失对甚至“三平尾”等等毛病,像一位喋喋不休的初中语文教师,令人乏味。
我以为文学的基本功能,在于表达。对于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更为重要。其次才说得上思想性、艺术性、娱悦性、观赏性,如果连什么意思都表达不明白,只是一番字词堆砌,那么其他的都无从说起。
   一种文学体裁,如果植根大众,为普通人所喜闻乐见,它就能发扬光大,流韵千古,一旦进入所谓象牙宝塔,由专业文人们制订出一些繁琐的章法,渐脱离大众生活,成为供少数人把玩的摆设,那么它前边的路必定越走越窄,终至消亡。
   古人作诗讲求合律的初衷是配乐吟唱。宫商角羽,曲水流觞,调丝品竹,抑扬顿挫,还有的文人雅士自制乐谱,填词度曲,是当时的一种创作模式。而古乐于今相距甚远,当代诗人的写作也不必再考虑和声配乐的效果,墨守成规,食古不化,是一种作茧自缚的表现,古人的有些成法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我以为一切都是可变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初中毕业后,我粗浅地读过不同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每当读到辞赋、诗、词、曲的演化发展和历史上几次文学革新运动,不禁感触良多。后来自己也模仿着写过一些,尤其想结识个中同道,效法元、白等一辈古人,共同推动对旧体诗的一番革新。
   网站上和我有同样想法的诗友很有几位,形成一个不大的“圈子”,我们想通过网站平台,宣传自己的主张,突破旧体诗写作中的套路,寻求一种比白话诗严谨,比近体诗宽泛的诗歌创作形式,通过作品,来倡导一种全新的风格。
   也许我们想得太简单了,我们到底不是李白,不是杜甫,不是元稹,也不是白居易,如今也不可能有像五四运动对旧文化那种摧枯拉朽的革命形势。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草根,想通过一家网站,发表几篇作品,就能营造出一种风气,在既得者沿袭古人的因循文风下,这种呼声微弱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知道,当时社会上也有诗词学会一类组织,但多是半官方性质,由退休的市、局级领导干部和一些社会名流牵头,这些在野的官僚权贵们发挥他们的余威,依然垄断着话语权,大的氛围还是摆脱不了官僚机制运作,作为庶民百姓,发几篇作品可以,想提倡一些标新立异的主张,有所作为,几乎是不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7 22:46 , Processed in 0.16801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