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22-6-14 06:15:50
|
只看该作者
可是,当我回到学校,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说给朋友听时,他们都嗤之以鼻,觉得我那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即便在城里无所事事,最后至少能混口饭吃,也好过这种无意义的体力劳动,既得不到农户肯定,又把自己整得黑黝黝,何苦呢?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跟这些朋友已经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了。我认为,那一个月的支农支教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让我知道了农村需要什么,而我们需要什么,但在那群朋友看来,竟是如此的不值一提。因此我们分道扬镳了。这些年回想起来,我一直不后悔自己的大学生涯经历了那么多,有同班同学调侃我:“大学过得很洒脱,视专业如浮云。”我笑了笑,没回答。
这跟知青上山下乡有什么关系呢?大有关系。很多人以为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害了他们,殊不知,在那个时候,知青全都挤在城里无所事事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说句难听话,如果历史真那样发展了,必定又有文人会说:“那时的中国不懂得人才利用,让很多知青长废了,养出一身毛病,简直就是白白浪费了几十年国家发展的大好机会!”文人就是这样,一支笔在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信马由缰任意驰骋,谁在乎这种无耻谰言会对历史造成怎样的困扰呢。
事实上,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跟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那时的中国,工业水平不发达,城市就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不管你是进工厂,还是做点什么别的,都没有太多路可走。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是农村这片天地闲置了下来,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地方。哪怕到了今天,农村很多问题无人解决,无数青年却“躺平”了。比如:我们的工业都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了,关于提高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些科技有吗?互联网?人工智能?还是机械化?我国是一个山多平原少的国家,面对那么多山地,有人想过怎样将其变成丰产良田吗?农业生产不出足够多的粮食,我们就不能算是可以独立自主,和平时期看不出问题,一旦遇到竞争较量,短板立马就凸显出来了,谁来补这块短板?
而这样一些问题,当年知青上山下乡还真就把它给解决了!
2014年,我大学毕业到昆明工作,跟昆明地区许多老知青交流时谈及此事。他们对于知青上山下乡充满着深深的怀念之情,将自己插队的农村称为“第二故乡”,很多人现在老了,每年还会回到那里去看看,跟当地同龄的农民朋友谈天说地。我问他们:“当年你们上山下乡,除了增加农村劳动力以外,有没有给农村带来点别的东西,比如你们所学到的一些知识什么的?”老知青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有啊,当然有,多了去了!”然后便纷纷举出各种例子。比如:改良农具,像播种机、犁田机,甚至有些地方还用上了机械,那些小的改良就更不用说了,多如牛毛。正是知青上山下乡,亲自体验了各地农村不同的土质、气候环境等,然后用自己的所学因地制宜,改良出了更符合当地农村使用的工具,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北大荒”已经成了中国的粮仓,它是怎么来的?就是知青上山下乡因地制宜弄出来的,整整造福了中国几十年,还将继续造福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