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秀琪, 1951年4月生,北京知青。中共党员,高级编辑,光明日报社国内部主任。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4团(8510农场)工作,一干就是5年。1978年-**,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红旗飘飘编辑室(后改为传记文学编辑室),开始了编辑生涯,先后任编辑、副主任;
**2月-1996年4月,调到光明日报,先后在记者部、总编室、国内政治部任记者、编辑、主任记者、高级编辑、国内政治部副主任;1996年4月至今,任光明日报社国内政治部主任。
在新闻工作生涯中,韩秀琪获得了很多荣誉。2006年7月,他参与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先进事迹的报道,和同事们一起荣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哈尔滨火炬手。
石国雄, 1947年出生, 1966年高中毕业,上海知青,曾任中国报业协会驻会副会长。
1968年的8月16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3团(854农场)9连,历任马倌、农工班长;1972年调入团宣传股报道组;1978年2月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进团中央研究室、宣传部工作;
1985年—1994年任《中国青年报》社党组成员、党委书记、副社长、副总编辑。
1994年,调任中国青年杂志社任党组书记兼社长。期间被选为团中央委员、常委,因带领这份具有近80年历史的我国我党创刊最早持续最长的机关刊走向市场,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同时担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兼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委员会主任、中国青年报刊协会会长,担任了两届“韬奋奖”的评委。
1999年—2003年,任《中华工商时报》社社长。期间任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第2、3届理事。2003年-2007年,任《中华儿女》杂志社党组书记兼社长,《中华儿女》报刊社党组书记兼社长。2007年退休;
2009年8月在中国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国报业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西部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慈善志愿者服务总团执行总干事,中国企业投资协会理事。
曾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全国青少年报刊协会长、国家新闻出版署社科期刊质量标准课题组副组长等职。
一辈子与新闻厮守,一名年轻记者采访石国雄后感慨地说,一个人,在中国新闻界,服务于无论中青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华工商时报、中华儿女杂志其中一家,都是一种幸运。而你,在这4家,且都是在重要时期,都担任过老总,真是幸之又幸,且都与青年有关,因称其为“和青年打交道的报人”。
潘振平,1953年生,上海知青。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审、副总经理、副总编辑。曾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组长。
1970年,中学毕业后前往黑龙江省克东县插队落户;1973年9月,被推荐进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进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工作;1982年,在华东师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工作;1990年调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年底,董秀玉从香港归来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潘振平就任三联书店的总经理助理,参加了社委会;1995年7月,三联书店委派潘振平正式管理《三联生活周刊》。
著有《道光帝•宁》。曾任《中国历史学年鉴》主编、《读书》杂志主编。编辑有三联书店"黄仁宇作品系列"、《陈寅恪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等。2014年退休。
贺冰, 1951年出生,随父母到了北大荒。853农场著名劳模贺铁军之子,曾在清河中学读书,1967届初中毕业。北大荒知青,1976年参加工作。曾任《工人日报》社党委书记、副社长,中国工人报刊协会副会长。
1976年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并留校从事哲学教学;1980年,调入北京农垦管理干部学院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员;1986年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宣传教育部部长助理、新闻办主任、宣传教育部副部长等职;2005年起,任《工人日报》社党委书记、副社长,中国工人报刊协会副会长。
曾在中央主流报刊发表三百余篇作品。出版有《党的基本路线教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本》等多部著作。主持、编纂了《中国工人阶级大百科》(上、中、下)、《党的群众工作大辞典》等数百万字的大型辞书。曾策划组织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共和国的脊梁》、历史文献片《跨世纪的使命》获中央宣传“五个一工程奖”。
尚绍华,女,1952年1月27日生,哈尔滨知青。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盟员,曾任《中国妇女》杂志总编辑,《悦己》杂志社长。
1968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红星农场),历任小卖部营业员、宣传股报道员;1971年调兵团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76年调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1978年调《中国妇女》杂志社。后来在人民大学读书,在社科院读在职研究生。
著有《六个女人的神秘世界》等。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范瑞先,1949年生,北京知青。曾任高级编辑,工人日报新闻研究所所长。
1968年7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3团(859农场),曾任宣传股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6年;1976年返城在北京机械施工公司当工人;1978年9月,调入工人日报社当编辑;1979年-1981年,在中国记协职工新闻学院新闻专业学习;1983年以后,先后被任命为总编室副主任、夜班编辑室主任、要闻版主编、工人日报新闻研究所所长。
2001年担任工人日报新闻研究所所长职务后,全力投入新闻理论和编采业务研究工作,发表了20多篇10余万字的业务研究文章。主编《历史的回响》等,2016年钢笔画作《北大荒老房子画集》。
薛培松,女,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3团(延军农场)一连。原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
著有《四个现代化战略决策的形成》、《毛泽东对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的探索历程》,参与《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套装上中下卷)》的编辑,《毛泽东珍品典藏(上下集)》特邀编辑。
岳建一,笔名盘古, 1950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历任《工人日报》编辑,《开拓》杂志副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副编审。
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曾任排长;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岳建一以编辑知青作品在出版界享有名望。著有中短篇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荒魂》、《心……星》、《盘古》、《女娲》、《重铸民族灵魂》、《夜祭》、《流亡的中国文学珍品》等数十篇,编著“中国知青情恋报告”丛书《青春炼狱》、《青春极地》、《青春祭坛》,编辑出版《中国“左”祸》、《血色黄昏》、《血色炼狱》、《黑的雪》、《中国贫困警示录》、《天堂挽歌》等、“中国知青文学民间备忘文本”丛书、“红麒麟”丛书、“中国民间文本”文库等百余种图书。
张民阜,笔名沙丘,男,1966届高中毕业生,北京知青,原任《农民日报》社,任记者、主任编辑。
1967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9团(双鸭山农场),后调六师组建61团(创业农场)一连,历任司务长、团部中学教师等;1977高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到北京,考入《农民日报》社,任记者、主任编辑。
多年来笔耕不辍,业余从事散文写作,经常有编著的新书问世,有作品获奖。
丁爱华,女,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锦河农场)38连。原农民日报社人事处主任,高级经济师。
贾忠杰,男,1950年4月生,云山农场知青,曾在黑龙江建生产设兵团四师师部机关工作。原任中国人事出版社副社长、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自1980年初起,长期在原国家劳动人事部干部局、政策研究室、政策法规司等机关工作,历任国家劳动人事干部局科员、处长、副局长,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人事出版社副社长、党委副书记,《中国人事报》社总编辑(正司长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正司长级),2010年4月退休。
进入21世纪以来,贾忠杰教授从学术理论、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结合中国实际,对学院进行全面管理,在中国公务员教育培训方面颇多建树。贾忠杰教授现为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国培网)董事长,中国继续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商务联盟主席、中国高级公务员中心主任。主要学术专著有:《新编公务员行为规范教程》、《中国企业法律事典》、《公务员公共 管理核心内容培训丛书》、《公务员录用考试辅导》以及《晋商大院和平遥古城》摄影集等。系山东大型当代历史人物传记画册《中华泰山儿女》特邀评论员,著有评论文章;《光辉的历程 永远的丰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