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子 于 2014-12-3 21:22 编辑
为了心中那点不灭的火(一) 2010年11月26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的大型文艺演出“北大荒知青之歌”,真实、系统、生动地把共和国一代知青从“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始,到“再苦再难也要坚强,为了那些期待眼神”的全过程,形象地、高度概括地展现在舞台上。诚如主持人所说:“北大荒人的脊梁是压不垮的脊梁,北大荒知青的脊梁挺起来就是那高耸的山岗,躬起来就是最美的桥梁,即便我们倒下去,那也将铺成最坚实的路,虽然坎坷,但风雨交加中充满希望”。一次次观看,一次次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然而,在第六幕“压不垮的脊梁”中,我惊讶地发现:当北大荒知青代表走上舞台时——有工人、有艺术家、有作家、有全国劳动模范,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唯独没有科技工作者,没有工程师!在祖国从“千疮百孔”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进程中,五十四万北大荒知青竟没有杰出的科技人才!可能吗?我深深的沉思…… 众所周知,“老三届”是祖国自解放以来到改革开放培养出的教育最成功、知识底蕴最深厚、知识结构最合理的一代,也是北大荒知青的主体。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七七年和七八年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估计有五分之一是在“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过的“老三届”,还有至少五分之一或五分之二是后续上山下乡的“小三届”。这些爱国主义情结已深入骨髓的知识青年,怎么连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都不出现呢?毕竟“知识青年”是经历了科技兴国的整整一代人啊! 国人皆知,“神州五号”、“神州六号”上天时,总指挥、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等,年龄全是五六十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过来的老知青,我为此骄傲过。同时,也为自己的无所建树羞愧过。 为了让人们对 “知识青年”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我想谈一谈我——一个当年的知识青年,后来工作在纺织生产第一线工程师的艰难曲折历程和微不足道的成绩。说明即使最普通的知青,也曾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在技术领域奋斗过,并曾有过自己的欣慰时刻。以不负那个火红的年代,也不负自己心中的那点火。 (因时间较紧、文笔太差,待续部分可能需较长时间,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