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友谊农场,走过5公里长的世纪大道,右侧高高矗立的门廊便映入眼帘,一个复制了40年前知青生活的建筑群,再现了当年的生活画面,这就是中国知青第一村。
踏着夕阳的余晖,信步来到中国知青第一村的门口,古朴的大门上巍然镌刻着“中国知青第一村”7个遒劲有力的红色大字,一撇一捺间都透着庄重的气息。走进中国知青第一村,青草、鲜花、绿树之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游客服务中心、知青大食堂、知青俱乐部、知青队部、知青展馆、知青之家以及各城市知青点。走过知青故事长廊、岁月长河景观带等景观雕塑,恍如时光倒流,带我们回到了40多年前那个艰苦而又难忘的岁月。
友谊农场的知青文化氛围浓厚、影响深远,为农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铭记这段珍贵的历史,再次唤起广大知青上山下乡、战天斗地的青春回忆,弘扬他们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全国广大知青追忆火红年代、重温激情岁月创造优良条件,友谊农场、友谊县共同投资5000万元规划建设了中国知青第一村。该景区位于友谊农场华瑞园小区西侧,占地5万平方米,是集知青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影视基地和青少年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景区。中国知青第一村重现了广大知青生活、学习和劳动的生动场景。景区中生产生活、通讯、娱乐等用品均为当年实物。中国知青第一村吸引广大知青,特别是知青中的成功人士,积极投身“第二故乡”建设,加强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1970年,近2000名温州知青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满怀屯垦戍边的豪情,告别了家乡,告别了父母,从东海之滨来到了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八团(现在的友谊农场)。40多年过去了,当年英俊的小伙、美丽的少女如今都已年近花甲。去年,由487名老知青组成的温州知青回访团回访第二故乡——友谊农场。他们共为农场捐资20万元,并栽植了2010棵温州知青树,打造友谊知青林,同时,设立了知青奖学金,还帮助一些贫困职工找到了致富门路。
知青郑国会一直盼望着能够再次踏上友谊农场的土地,如今回到北大荒,当年的青春岁月好像也跟着回来了。他说:“友谊农场这片黑土地培养了我们,让我们变得刚强,让我们树立了积极进取的品格,为实现人生的跨越奠定了基础。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继续关注、支持友谊农场的发展。”
知青们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北方的农田活可真不轻啊!挖水渠、扛麻袋、夏锄、麦收、秋收把我们累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我们发扬南泥湾的开荒精神,谁也不甘落后,虚心接受连队老职工的教育,过好劳动、生活、想家这‘三关’。艰苦的环境我们没有畏惧,立志建设好边疆。”
“连队就是我们的家。随着回访车我们到家了,这里有我们居住过的房子,我摸着炕沿、摸着墙上的一块块砖,再看看连部前面的黑板报,想当年我出黑板报立下了功劳,有反映连队知青生活的,还有反映麦收秋收进展情况的……”
据统计,当年共有来自上海、杭州、北京、天津、哈尔滨市的近万名知青在友谊农场下乡,如今他们都已年近花甲,纷纷回访第二故乡。近三年,来自各地的回访团达31个,人数达两万人次以上。央视一级编剧陈爱民曾6次回访友谊农场,由他担任编剧的电视剧《我们的1977》在这里开拍,知青成为友谊农场社会发展中一处别致的风景。
在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北大荒农机博览园、满族风情园、朝鲜族风情园、友谊博物馆、生态文体中心、中国知青第一村、挹娄文化风情园等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扮靓了友谊农场,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更吸引了中外游人来此游览观光。人们在欣赏美景美物的同时,也对友谊农场的知青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尤其是中国知青第一村展示了知青文化,并为休闲娱乐、旅游度假、餐饮住宿、宣传教育以及影视拍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国知青第一村全部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友谊农场的知名度和人气,为打造北大荒风光旅游区建设、拉动文化旅游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