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2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悼念“知青之父”赵凡同志(二)

[复制链接]

96

主题

99

帖子

50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0:5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我能体会你们的处境和要求。我将负责任把你们的要求向中央、向国务院来反映。”

  当时,云南各个农场的局势很不稳定。一些农场领导被知青扣为人质,东风农场场长王文希的家也被知青冲击了。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赵凡不听农场和地方当局的一再劝阻,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已经发生知青绝食的孟定农场场部。1月10日赵凡与二千余知青见面,这一位革命前辈,先是赞赏了孟定的山和水,接着话题一转;“孟定比我们当年的南泥湾条件好的多了,希望知青们把边疆建设好,华主席、邓副主席和王震副总理对你们都抱以极大的期望”。知青们一听还要扎根边疆,那种绝望和失望以及委屈的情绪难以抑制的再次爆发了,全体知青齐刷刷的跪了下去。赵凡亦怅然泪下,赵凡后来回忆:“我去了以后啊,他摆开了场面,一个大操场上,都集合到那里。见了面时不说话,他第一个安排的就痛哭。大声痛哭,一起痛哭,一个广场里边没有话说,就呜呜呜,就是那么哭。我呢这个4个孩子。3个女儿,一个儿子,4个孩子都是知青,在山西农村里插队。这样一看知青,我也掉泪。他一看我,一听,可找到一个看看我们的,知青有希望了,有点盼望了。这中央派来的,是这种人。那我们的困难还能解决。”

  在2000多名哭泣的知青面前,赵凡说:“我能体会你们的处境和要求。我将负责任把你们的要求向中央、向国务院来反映。”他劝知青们为了自己的身体停止绝食。随后,他开诚布公地说:“你们这么多人要求返城,这是件大事。我们要向国务院汇报,还要同你们所在的城市商量,你们要给我们一点时间啊!”会见结束时赵凡像父亲疼爱孩子般的表示了对知青们同情:个人基本同意知青们的返城要求,但要求知青们给政府协调的时间。
  知青们以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向这位老干部致敬。李根生在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一种脸浃还流淌着泪水,早已哭的红肿的双眼,却瞬间变幻成发自心田的笑逐颜开,非亲历者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历史对于错误的纠正常常会以过激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候犹如暴风骤雨一般,好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了历史。”

  由此我们看见了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负责的领导干部的形象。这与知青在农场十年里所遭受的苦难、看见的一些蛮不讲理的干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是需要我们党的干部勇于去面对问题、矛盾,敢于讲出个人的真知灼见,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好在云南知青遇上了这样一位好干部、好领导。

三、“我也是知青的家长”

  对于赵凡来说,一到云南就碰到一个“下马威”:知青们以绝食来表达回城的决心,几百人水米不进静坐三天。一位知青竟割开自己的手腕,喷溅的鲜血震惊全场。赵凡亲眼目睹了知青们艰难的生存现状,当几百名知青跪在他面前放声大哭时,他也流下热泪,并大声说,“孩子们,都起来!你们的情况,我一定如实向中央汇报!你们的苦我都知道,我也是知青的父亲,也有三个孩子正在插队啊!”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自云南边疆国营农场的知青在开始绝食罢工以来,第一个政府官员为知青们流下的同情的热泪。赵凡亲自率领调查组深入农场,倾听职工特别是知青们的呼声,体察民情,积极开展工作。缓和了当时罢工最为严重的东风、勐捧等农场的局势,及时果断化解了临沧勐定农场千余名知青静坐绝食的行为。其后赵凡召开了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知青、干部的调查会、商讨会,寻求解决知青罢工风潮的途径和办法。从现在陆续披露的材料来看,当时云南农垦部门有些领导念念不忘阶级斗争,认为知青闹事性质严重,属于坏人闹事,背后有黑手,是阶级斗争激烈的反映,主张抓坏头头,严加惩办。赵凡等人只好耐心、细致地给他们做工作,明确指出:“知青闹事不好,但事出有因,绝不是坏人闹事,不能当成闹动乱抓坏头头。如果那样,肯定处理不好,而且添新乱子。我们必须用疏导的办法。”直到今天,我们亲历赵凡召开的各种各样会议和谈话的知青,说起当时的情景无不为赵凡平易近人、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所折服。

四、“1978年拨乱反正了,大家都知道该让知青回来”

知青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1978年1月11日,赵凡听取了中央和省、市调查工作组成员的汇报;当晚和12日凌晨和孟定农场干部会谈,于12日返回西双版纳;紧接着就在景洪主持了13日和14日两天的会议。

  赵凡说:“这次遇到了请愿,罢工,静坐绝食,包围干部,向工作组下跪等办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作为调查组,是我参加革命以来,遇到最棘手的问题。抗战时打鬼子就是了,现在软的、硬的都不行。党中央文件,从来都是欢迎的,惟有这一次不行……今天看是有具体问题,知青探亲,困难很多,社会遭遇难应付,又没有钱。他们谈到这些我都流了泪,论年岁,我62了,都哭了。事出有因,今天的事,不是几个坏分子可以煸动起来的。”(见赵凡《忆征程》215页)

  赵凡反复做云南、四川、上海等地的领导的工作,希望大家审时度势,为云南知青问题的解决做出了正确的决策。1979年1月21日,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向赵凡表示,云南省委同意四川省委提出的方案,他说,“知青愿意留在农场的,欢迎。”“不愿意留的统统走。”

  赵凡回忆说,我把在云南的这个情况,上海的问题,四川的问题,写了个材料,国务院转发了,“做好工作,合情合理”,做好了准备工作,逐渐地回去。当时在国务院主持工作的李先念极为高兴,立即表扬,并向上海方面作了通报。上海市委顾虑较多,因为这几年他们已先后批准在各地上山下乡的三十万知青返回上海,待批的还有八十万人。大家担心大批知青像潮水一样返城。人口高密度的上海势必更加混乱。但经反复做工作,上海方面最终还是表示顾全大局,同意按中央调查组的意见办理。这不把这个“四不满意”变成“四满意”嘛。

  赵凡为首的调查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务院知青办的名义于1979年1月18日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处理一些地方知识青年请愿闹事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了6条处理意见,其主要精神:把农场办成农工联合企业,适当提高工资,把知青稳定在农场;参照以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商调办理回城;城镇职工退休后,可以由其在农场当知青的子女回城顶替;从农场参军的知青,退伍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安置工作;城市招工时,允许到农场商调本市下乡知青;上海郊区到农场的青年,可以允许回原籍社队。国务院迅即批准了这个《请示报告》。这实际上为农场知青回城开启了方便之门。

  1979年1月21日,云南省委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的形式,邀请赵凡、四川省知青办、成都市知青办、上海知青办的同志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农场知青问题。会上,有关各方就解决云南农场知青回原籍安置问题基本达成共识,但北京、上海市与会的同志不同意写明解决农场知青回城的具体时限。安平生作会议总结时明确:云南决心两年内分期分批解决农场的7万余名知青问题,凡是不愿意留在云南的,统统回原籍。走的办法,按中央74号文件精神,结合云南情况印发一个文件,提出具体实施办法,报中央批准后,立即召开有全省国营农场场长、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后,再加以执行。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和国务院调查组的帮助下,在上海、四川、北京有关省、市的大力协助下,云南省委迅速草拟出了统筹解决云南农场知青问题的办法--《关于解决云南国营农场知青问题的意见》。1月25日、27日,云南省委专门召开了两次省委常委会议讨论这个草拟稿。会议在其它方面都很快达成了共识,但在解决这批知青安置问题的时限问题上仍然有不同意。就这样,一场以云南知青为先锋的知青请愿回城的风波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的《“知青之父”追忆知青大返城始末》里赵凡表示:“我去云南解决知青问题,不是我个人的功劳。我是执行党中央的决策,这个功劳是党中央的。” 但是,历史将铭记这位老人,将记住一切为知青返城作出贡献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6-30 15:27:18 | 只看该作者
知青之父,你没有走,你永远在中国知青的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6

主题

417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861
QQ
板凳
发表于 2017-4-13 13:14:58 | 只看该作者
好走了赵凡同志
陈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5 08:48 , Processed in 0.172010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