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精神——关于“老三届”的思考(四)
“老三届”不是一个社会组织,不可能有统一的精神标识,但它是已经发生了的重要历史现象。留下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客观存在的。“老三届”身上体现的“爱国、敬业、包容、奉献”精神,是那一代人共有的精神品质、共同的典型性格。认同“老三届”精神的存在,并非想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后来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相提并论,也不想冠以什么光环,只是证明它是那个时代的标记,它记载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一位“老三届”的孩子坦言:仰视你们,值得我们尊敬;平视你们,值得我们信赖;俯视你们,为你们感到悲哀。你们该长身体时候,赶上困难时期;该上学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该就业的时候,赶上上山下乡;该挣钱的时候,赶上改制下岗。这个社会欠你们的太多了,你们一辈子没搞明白人为什么要活着。我们果真如孩子们所说,是失落的一代,悲催的一代,被遗忘的一代吗?果真如孩子们所说,我们被洗脑了,一辈子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吗?我们必须耐心地和孩子们说“不”。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老三届”精神呢?
第一,“老三届”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说,目标是繁荣、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说,目标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说,目标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难发现,对个人要求的8个字,和上述“老三届”精神高度吻合,也就是说,“老三届”精神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导向性社会价值。
第二,“老三届”精神与传统文化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之魂。传统文化主张“忠、孝、仁、义”。“忠”,指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孝”指传承祖业、敬业。把“孝”字拆解来看,“土”,指社稷大业,“子”指民族后代,是说后人要用肩膀扛起社稷大业,并非仅仅指孝敬父母。“仁”,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诚信、友善。“义”则指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难发现,“忠、孝、仁、义”和“老三届”“爱国、敬业、包容、奉献”精神惊人的相似。
第三,“老三届”精神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精神。而这种文化、这种精神是和那个时代相适应、相呼应的。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政权需要巩固,经济需要建设,文化需要构建,社会需要安定,时代呼唤以国家大业为重、勇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呼唤正能量的主流文化。于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寨精神、大庆精神应运而生。一大批部队官兵解甲归田,无怨无悔;一大批知识分子离开城市投身三线建设,在所不辞;一大批科研人员奔赴大西北,开创国家航天事业,隐姓埋名三十年;1700万知识青年担当国家困难,到了生活最底层。没有人讲条件,讲报酬,讲待遇,讲回报。是这些人都被洗脑了吗?是这些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吗?不是的,他们非常清醒,人活着要讲社会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批人当中就包括“老三届”。这些普通人身上凝聚的精神,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主流,正是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才换来国家繁荣昌盛的今天。
有人问我,“我”字去掉一撇念什么,念“找”,看来这一撇很重要,有这一撇,就有了自我,没有这一撇,就始终在路上,找不到自我,这一撇代表什么?我说,你不妨把“你”、“我”、“他”三个字一起来比较。三个字笔画都不相同,唯有第一划是相同的,就是那一撇。“你”、“我”、“他”构成了整个社会,社会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活法,但前提是每个人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法则,共同的约束,都要向社会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一撇,就是社会责任,就是对社会的付出、奉献。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反之,每个人都不担当社会责任,都不愿付出,这个社会将难以为继。应感谢我们造字的老祖宗,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但愿我们的孩子对我们这一代人多一些理解,对人生多一些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