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4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则天缘何重科举

[复制链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09:36: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则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她与唐代的科举有哪此必然联系呢?这是许多从事唐代科举研究的人都很关注的问题。武则天,名曌,山西文水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4),卒于神龙元年(705)出生于大唐京城里的一个达官贵人家庭。在唐代贞观治世和开元盛世之间,她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她在唐高宗逝世后,独掌朝纲21年,其中14年多还名正言顺地做了自己开创的大周王朝的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那么,武则天在执政期间与唐代的科举有哪些必然联系呢?应该说,无论从文举上看,还是从武举上看,在有唐一代能得到突飞猛进地的发展,与武则天重视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写道:“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之后裔也。自武曌主持中央政权后,逐渐破坏传统之‘关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创业垂统之野心,故‘关中本位政策’最主要之府兵制,即于此时开始崩溃,而社会阶级亦在此际起一升降之变动。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的。”
  武则天为了巩固她的统治,在以铁腕手段打击、消灭李唐王朝势力的同时,则通过科举崇尚进士文词之科,破格用人。如中唐时人沈既济说:“及永淳(682――683)之后,太后君天下者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寖以成风。”自永隆二年(681)开始,以考功员外刘思立言“进士试杂文两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见《新唐书•选举志》)再加试箴、铭、论、表之类杂文以适用宫廷需要,从而提高了对进士科的要求。通过推行科举,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主要是由科举出身的士庶阶级为基础构成的社会势力,而且这种势力一直很强大。
  从显庆四年(659)长孙无忌集团覆灭到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去世,唐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掌朝政二十四年,史称“二圣”时期。在这一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重要发展。尤其是咸亨年(670――674)以后,进士成为科举中诸科的重心。每年取士的人数比贞观年间扩大一倍,平均有二十余人。而且越来越重视以文章取士。史家称这和“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有直接关系。这种风尚有力地促进了盛唐文坛上的极大繁荣。与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比较,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杰出人才。
  武则天时不仅进士科录取的人数大增,并且还开设很多制科。因为武则天常住东都洛阳,自永昌元年(689)又开始在东西两都取士,据张说《四门助教尹守贞墓志》载:“长安(武则天年号)之初,大开贡举,是年千五百人。考功召先生课核淑慝,时称无滞焉。”可见应考人之多。同年2月,武则天还在东都洛阳洛城殿亲自试策贡士,被后世认为是科举上的“殿试”之始。虽然这只是皇帝的一时心血来潮,和后来宋代确立的殿试并不相同,但却突出地体现出武则天对科举取士的高度重视。
  说到武则天重视科举,不能不提到唐代的武举科考。所说的武举,又称为武科,是唐代选拔武才、武官和武将的重要考试科目,它包括常科和制科两种,但通常人们多作常科解。在唐代,武科虽然没有文科影响大,但因其特殊的作用,因此它常与选拔文官的进士、明经等科目相对应。创立武举是武则天的历史功绩,然而,武则天为什么创设武举呢?说起来大致有这么几条原因:
  《新唐书•兵制》曰:“自高宗、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寖坏。”所说的府兵制指的是一种兵农不分、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通俗地解释就是,如果有了兵事,就拿起武器为卒武;如果没有兵事,就分散在各地,务农种地,而且是大部分时间在家种地,偶尔才治武,这种府兵制实际上有名无实,最大的弊端是造成兵源流失。因此说府兵制败坏是创设武举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外患不断,而朝廷武将乏才。唐太宗是马上得天下,对各方外族首领熟稔于恩威两手并用,等到高宗晚年及武则天执政时,周边地区日益不宁,突厥、契丹、吐蕃尤甚,而朝廷对军事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迫于形势也必须加强武力人员的培训;第三就是扩大统治基础,维护周武政权。也就是说,开武科选拔人才,不过是武则天网罗党羽、构筑其社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武则天创设武举,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武举产生时,唐代实施科举考试制度已经有八十多年了,其间在高宗晚年时,文举考试中的主干科目进士、明经都曾进行过重大的改革,科举考试总体水平的提高,自然会给新考试科目的开设以积极的影响。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武举常科分为两大科目,即平射与武举:平射科只是考定位射箭,主要是检验应试者射箭的准确度和力度;而武举科对应试者的要求就比较全面了,既有掌握不同兵器的要求,如射箭与马枪;也有技术力量的要求,如射箭、马枪、举重等;还有身材相貌、言谈举止的要求,如才貌和言诘等。相对而言,武举科在考试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武举和文举一样,除了常科外,也设有制科。因为制科是应不时之需而设置的选拔武人的科目,因此它往往作为常科的有效补充。如凤仪二年(677),朝廷下《求猛士诏》:“令关内河东诸州,广求猛士“。具体要求是“旅力雄果,弓马灼然”(见《唐大诏令集》卷一0二),而唐代关于武举的最早记载则为《册府元龟》卷六七所记贞观三年(629)诏征的“文武材能,灼然可取。”一般地说,它比规范而略嫌刻板的常科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唐代武举及第者姓名史载甚少,新旧《唐书》仅见著名将领郭子仪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7-5-28 08:23:14 | 只看该作者
事物产生有原因,
则天科举因需勤,
外患急需多武将,
终于也有人出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2:38:11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5-28 08:23
事物产生有原因,
则天科举因需勤,
外患急需多武将,

谢谢龙版的精彩诗评!分析得非常有道理,可谓一语破的。遥祝端午节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6 05:48 , Processed in 1.248000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