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代天顺版《大明一统志》《直隶澧州志》史料记载版本
湖南澧县“洗墨池”景观图片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69.tmp.jpg
序言:据明代天顺版《大明一统志》、《直隶澧州志》等史料记载;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时曾在澧州求学。因“工书耽诵”,常洗笔砚于池,则“池中水石草虫尽为墨、赤之色”,后人名之为“洗墨池”,从此“洗墨池”就成为澧州城“内八景”之一。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为纪念范仲淹,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科院董侯在“洗墨池”畔兴建了澧州第一个书院“溪东书院”。“溪东书院”几经兴废,明正德年间1505 ~1521年澧州溪东书院的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又在原址重建“澧阳书院”,至1902年改为新式中学“澧州官立中学堂”,九澧女师,省立十四中,后逐步衍续成湖南澧县第一中学。现在的湖南澧县第一中学校内垂柳依依,小亭侧立,水池环绕,石桥横亘,实在是太漂亮了。“洗墨池石雕”特别显眼,“聚贤岛上”上立有“车胤、范仲淹、陶澍”等三位先贤名人的铜质雕像非常醒目。“后乐亭”和“后乐碑”,名字显然出自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流芳百世的名句。《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属县级古迹保护文物。四周矗立的新建筑整齐而漂亮的校园高楼和学生宿舍楼又成了澧县风景亮点。
明代天顺版《大明一统志》·《直隶澧州志》等史料记载;
《澧州名人录》据《直隶澧州志》史料记载;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时曾在澧州求学。仿效车胤囊萤之风,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夜以继日地苦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干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湖南澧县第一中学校园内立有“范仲淹”的铜质雕像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6A.tmp.jpg
据明代天顺版《大明一统志》·《直隶澧州志》等史料记载;“洗墨池”是因北宋名相范仲淹年少时曾在此求知攻读,挥毫洗砚,池水至今仍见淡黑而得名。《直隶澧州志》记载:范公年少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改嫁,养父朱公赴任澧州安乡就任县令时,范公随养父来到安乡,后移居澧州溪东书院旧址(今址:澧县一中校园)。范仲淹年少时,即:尝慕文山“李群玉”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特来澧州“车胤”武子之乡,效仿东晋吏部尚书车胤年少时囊萤诵读弥勤,断齑划粥,挥毫泼墨,而终成大器。范仲淹于庆历三年(1043年)官拜参知政事。因此,人们为了纪念范公,激励后人,便将他洗笔清砚的池塘叫做“洗墨池”,又依他读书时的原样建了“读书屋”,根据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兴建了“后乐亭”,立“后乐碑”一块。并于南宋初年(1226年)办起了“范文正溪东书院”,明正德年间1505 ~1521年澧州溪东书院的重修。原溪东书院后来更名为“澧阳书院”。再后来,澧阳书院改名为澧州官立高等中、小学堂、九澧女师、省立十四中等,直到今天又更名为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