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道传薪 于 2017-7-10 18:24 编辑
乾隆皇帝曾说过这样的话:“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文,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雅则。”一朝国君如此推重一个读书人,想来这个人一定是很出类拔萃的。这个人就是“顺康四大家”(刘子壮、熊伯龙、李光地)之一的韩菼。 韩菼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在其父韩酚的严格训练下,精研经史,贯通百家,尤其擅长作八股文。殿试所作之文,被后世想要参加科考的人视为范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饱学之士,在科考的道路上也同样遭受煎熬,历尽坎坷,后来多亏遇上慧眼识人的徐乾学,才改变了了他的人生命运。 他第一次参加童子试时,考官称他写的文章不合时俗而被视为“劣文”,并把它贴在学府的墙上公布于众,成为众学子的笑柄。当时韩菼心灰意冷,心想,科举这条路很难走下去了。可正在这时,徐乾学来到苏州,听说这件事后,特意找来韩菼的文章读了一读,觉得并不像人们嘲笑的那样,相反恰恰是一篇绝妙的好文章,于是他让身边的人找来韩炎,促膝交谈,两个人越谈越投机,徐乾学当即决定收其为自己的门生,然后又把他带到京城。 据张伯驹《素月楼联语》记载,韩菼在授读蒙馆期间,有一次馆中生徒正在朗诵《礼记》,其中有这样两句话:“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蒙馆主人硬让学生将“毋”读作“母”。如此荒唐的事情正好被在此经过的一位名士听到了,不由得暗暗发笑,并由感而发,顺口说出半句联语:“曲礼一篇无母狗”。听了名士的话,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无言以对。通了一会儿,只见韩菼慢慢地抬起头来,应声对道:“春秋三义有公羊。”名士惊叹不已,从此与其结为朋友。 康熙十一年(1672)春,韩菼参加顺天府乡试,考试结束后,主考官徐乾学认真地翻阅起被筛选出来的所谓的优秀试卷,看了半天,也找不到让他满意的试卷。没办法只好将别人已经淘汰过的试卷抱了回来,翻着翻着,突然发现一份让他格外欣喜的试卷,文章语出新意,不落俗套,而且字迹也很潇洒漂亮,不容分说,他便把这份卷子提出来。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过几天拆开弥封一看,竟然是韩菼的,韩菼由此中举,接着在以后的会试和殿试中,韩菼脱颖而出,连中两元,并最终成为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状元。
|